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与菊花村的花事有何独特故事?

豫剧菊花村坐落于中原腹地,因村民世代爱菊、擅演豫剧而得名,每年深秋时节,这里便成为菊香与戏韵交织的文化乐园,村口的老槐树已有三百年树龄,树干上刻着“戏菊同辉”四个大字,见证着村落与菊、戏相伴的岁月,村中家家户户院墙旁都栽种着菊花,从“嫦娥奔月”到“帅旗”,从“墨荷”到“玉板”,百余种菊花各展风姿,金黄、雪白、绛紫的花瓣在阳光下泛着光泽,与青砖灰瓦的豫剧风格民居相映成趣。

豫剧菊花村的花事

菊花村的花事以“菊为媒、戏会友”为核心,每年霜降前后,村里会举办持续半月的“豫剧菊花会”,此时的村中心广场搭起古戏台,台前摆满村民自制的菊花盆景,有的用菊花堆砌成“穆桂英挂帅”的战旗,有的以细竹为架编成“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弓箭,戏台两侧的柱子上则挂着用菊花瓣粘贴的对联:“唱尽千古英雄事,看遍一年菊色浓”,来自周边十余个剧社的演员轮番登台,《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等经典剧目轮番上演,演员们的唱腔高亢激越,与台下观众此起彼伏的叫好声交织,连空气中都飘着戏韵与菊香的双重芬芳。

除了大戏表演,村里的巷弄间还藏着许多“小而美”的菊事活动,在“菊画坊”,老画师用菊花瓣作颜料,在宣纸上晕染出豫剧脸谱的纹样,红黄相间的颜料勾勒出包拯的黑额、关羽的红面;村东头的“菊茶坊”里,村民们将新鲜菊花晒干,与茶叶一同冲泡,端起茶杯能看见朵朵菊花在水中舒展,茶香混着菊香,入口清冽回甘;最热闹的是“菊神巡游”,由村民扮演的“菊神”头戴菊花冠,身着戏服,带领着身着各色戏服的队伍穿过村道,所到之处,家家户户摆出菊花供桌,焚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戏运昌隆。

为了更系统地展现花事活动,特将主要安排整理如下:

豫剧菊花村的花事

活动板块 时间节点 特色亮点
菊展 霜降前3天-立冬 村中心广场主题菊展、庭院菊艺比赛、菊花造型展(豫剧人物、脸谱等) 展出品种超300种,包含稀有品种“豫剧红”,由专业园艺师指导造型设计
豫剧演出 每日14:00-18:00 名家折子戏专场、村民票友大赛、少儿豫剧表演 邀请豫剧名家登台,村民票友可提前报名登台,设置“最佳人气奖”
菊文化体验 全天 菊瓣画制作、菊茶品鉴、菊香囊缝制、豫剧脸谱绘制 提供免费材料,由手艺人现场指导,体验作品可带走
菊神巡游 霜降当日9:00 “菊神”扮相巡游、民俗表演(舞狮、旱船)、祈福仪式 巡游路线串联全村古院落,终点为村口老槐树,举行“祭菊神”仪式

菊花村的花事不仅是菊花的盛会,更是豫剧文化的活态传承,村里的老人说,祖辈传下来的规矩是“无菊不成村,无戏不欢聚”,如今年轻一代接过接力棒,有人返乡开设菊艺工作室,有人将豫剧唱段改编成流行音乐,还有人通过直播镜头向网友展示“菊戏同台”的独特魅力,深秋的阳光洒满村落,空气中飘着菊香,远处传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唱段,这一刻,菊花与豫剧早已融入村民的血脉,成为刻在骨子里的乡愁。

FAQs
Q:豫剧菊花村的花事对游客有什么推荐体验?
A:推荐参与“菊文化体验”板块,可亲手用菊花瓣制作豫剧脸谱画,或跟着茶艺师学习冲泡菊茶,感受传统手艺的乐趣;傍晚时分一定要在村中心广场听一场村民票友的豫剧演唱,没有专业舞台,却最接地气,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乡土戏韵。

Q:菊花村的菊花品种有哪些与豫剧特别相关的?
A:最独特的是“豫剧红”,花瓣呈深红色,边缘泛金,如同戏服上的“靠旗”颜色;还有“帅旗菊”,花瓣为乳白色,尖端有红晕,形似穆桂英帅旗上的图案;另有“包公面”,花朵墨紫色,花心泛白,暗合包拯“铁面无私”的形象,这些品种均为村里园艺师根据豫剧元素培育而成。

豫剧菊花村的花事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