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朱痕记》作为传统老旦行当的经典剧目,承载着深厚的伦理情感与艺术底蕴,而吕洋的演绎则为这部经典注入了当代审美的新活力,作为国家一级演员、天津青年京剧团团长,吕洋深耕老旦行当三十余年,以“守正创新”的艺术理念,在《朱痕记》中塑造了兼具传统神韵与人性温度的赵锦棠形象,成为当代京剧老旦表演的重要代表。
《朱痕记》的剧情与核心价值
《朱痕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汉代,讲述书生朱春登被征入伍后,其婶娘宋氏为霸占家产,谎称朱春战死,并逼迫朱母与儿媳赵锦棠改嫁,赵锦棠坚守贞洁,被赶出家门后以牧羊为生,寒冬中朱母冻饿而死,赵锦棠在婆婆手臂上刻下“朱痕”作为标记,多年后朱春登立功归来,宋氏再施诡计,最终真相大白,赵锦棠以朱痕为证,夫妻团圆,孝义得彰。
该剧以“孝”“节”“义”为核心,通过赵锦棠的苦难经历,展现了中国传统女性在逆境中的坚韧品格,老旦行当作为剧中主角,需通过唱、念、做、舞,将人物的悲苦、坚毅与柔情融为一体,对演员的技艺与情感表达要求极高,吕洋的演绎,正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细腻的人物塑造和精湛的舞台表现,让这部百年经典焕发新生。
吕洋的艺术背景与《朱痕记》的传承脉络
吕洋自幼受家庭熏陶,12岁考入天津市戏曲学校,师从老旦名家王梦云、李金泉等,系统学习了李(多奎)派老旦的表演精髓,李派老旦以“唱腔高亢、念白铿锵、身段沉稳”著称,尤擅表现老年女性的刚毅与悲情,吕洋在继承李派基础上,广泛吸收龚(云甫)派“柔中带刚”的韵味和孙(甫亭)派“生活化”的表演细节,逐渐形成“苍劲中见细腻,沉稳中藏深情”的个人风格。
《朱痕记》是吕洋的代表剧目之一,她曾先后在2016年国家大剧院“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2023年“京剧传承工程”等重大舞台上演此剧,每次演出,她都会结合自身对人物的理解,在细节处不断打磨,力求让百年前的故事与现代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吕洋在《朱痕记》中的表演艺术特色
唱腔:以“情”带声,传统技巧的当代转化
老旦唱腔讲究“脑后音”“擞音”“嘎调”等技巧,吕洋在《朱痕记》中并未单纯炫技,而是将技巧融入情感表达,牧羊”一场的经典唱段“冷风刺骨雪满山”,她运用李派标志性的“脑后音”,嗓音苍劲通透如穿云裂石,却在“雪满山”的尾音处加入细微的颤抖,将赵锦棠在风雪中牧羊的孤苦与凄凉传递得淋漓尽致,而在“见夫”一场,当朱春误以为赵锦棠已改嫁,赵锦棠哭唱“夫君啊,你妻为你守节十八载”,她以“擞音”模拟哽咽之声,唱腔由强转弱,字字泣血,既有传统老旦的“刚”,又有女性情感的“柔”,形成“刚柔并济”的听觉冲击。
念白:韵白与京白的融合,生活化表达
京剧念白分韵白与京白,传统老旦以韵白为主,强调韵律感,吕洋在《朱痕记》中,根据人物情境灵活调整:面对婆婆时,用韵白表现孝道与恭敬,如“母亲放心,儿媳定当尽心侍奉”;被婶娘诬陷时,加入京白的口语化表达,如“婶娘此言差矣,我朱家岂有此等不义之人?”韵白的庄重与京白的鲜活结合,既保留了京剧的程式美,又让人物语言更具生活气息,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身段:稳中见“动”,细节塑造人物形象
老旦身段讲究“稳”“沉”,突出老年体态特征,吕洋在《朱痕记》中,通过精准的身段设计展现人物命运:牧羊时,她手持牧羊杆,脚步缓慢而沉重,腰微驼,手臂因长期劳作而微微颤抖,眼神却始终坚定,将赵锦棠“身苦心不苦”的形象刻画入微;临终前,朱母唱“我的儿啊”,吕洋以“抢背”动作表现临终前的挣扎,随后缓缓倒地,右手却始终紧握赵锦棠的手,眼神从痛苦到释然,通过细微的肢体语言传递出母子情深。
情感表达:内敛与爆发并重,层次分明
吕洋塑造的赵锦棠,摒弃了传统“苦情戏”的过度煽情,以“内敛式表演”为主:在“被赶出家门”时,她没有嚎啕大哭,而是低头咬唇,手指紧抓衣角,通过压抑的肢体语言表现屈辱与悲愤;在“朱痕相认”时,面对丈夫的质疑,她缓缓露出手臂上的朱痕,眼神从委屈到坚定,声音从颤抖到平稳,最终以一句“十八年风雪不悔,为的是朱门清白”,将人物的忠贞与坚韧推向高潮,这种“含泪的微笑”式的表演,让人物更具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避免了传统“贤妻良母”形象的刻板化。
吕洋的艺术创新与传承意义
吕洋对《朱痕记》的演绎,并非简单的“复刻”,而是在尊重传统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她结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唱腔中融入流行音乐的气息控制技巧,让高音更通透,低音更浑厚;在舞台调度上,打破传统“一桌二椅”的固定模式,通过多媒体背景呈现风雪、荒漠等环境,增强视觉冲击力;在人物塑造上,强调赵锦棠的“主体性”,突出她作为“人”而非“符号”的情感需求,让这个传统角色更具当代共鸣。
这种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传统的“激活”,正如吕洋所言:“老旦表演的根在传统,但树梢要伸向时代,只有让人物活起来,经典才能真正传下去。”她的实践,为京剧老旦行当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传统伦理戏的现代转化树立了典范。
相关问答FAQs
Q1:吕洋的表演风格与李多奎等老旦名家有何异同?
A:吕洋的表演在核心技巧上继承了李多奎等老名家的精髓,如李派“脑后音”的通透、韵白的铿锵,注重“以声塑形”,但不同之处在于,吕洋更强调“情技合一”,在传统技巧中融入现代情感表达,例如李多奎塑造的老旦形象多突出“刚毅”,如佘太君;而吕洋在《朱痕记》中,则通过“刚中带柔”的唱腔和内敛的身段,展现赵锦棠的“柔韧”,更贴近当代观众对女性角色的审美期待,她在念白和身段中加入了更多生活化细节,让人物更具烟火气,这也是对传统老旦“程式化”表演的突破。
Q2:《朱痕记》作为传统伦理戏,在当代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A:《朱痕记》的核心价值在于“孝义”与“坚守”,在当代社会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展现了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赵锦棠对婆婆的孝道、对丈夫的忠贞,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依然能引发情感共鸣,剧中“坚守正义、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与当代社会倡导的“坚韧不拔”价值观相契合,为年轻人提供了精神滋养,吕洋的演绎证明,传统伦理戏并非“过时”,通过创新表达,完全可以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载体,让经典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