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征东》作为传统戏曲经典剧目,以唐代名将薛仁贵征东的历史传说为蓝本,融合了忠义精神、家国情怀与传奇色彩,是戏曲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理解戏曲艺术的优质素材,以下从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反思等方面设计具体教案,旨在通过多维度教学,让学生感受戏曲魅力,理解人物精神。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了解《薛仁贵征东》的剧情脉络、主要人物及行当分类(如武生、老生、旦角);掌握戏曲表演中“唱、念、做、打”的基本程式,能辨识经典折子戏中的表演特点。
-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视频片段、角色模仿、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升对戏曲叙事逻辑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尝试体验戏曲身段与念白,感受“程式化表演”的艺术内涵。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薛仁贵“忠君报国”“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理解传统戏曲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价值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梳理剧情主线,分析薛仁贵、柳金花、张士贵等人物形象;感受戏曲“虚实结合”的表演特点(如“马鞭代马”“圆场代路”)。
- 难点:理解戏曲程式化表演与人物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辩证看待传统戏曲中的“忠君”思想与现代价值观的差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5分钟)
播放《薛仁贵征东》经典片段(如《三箭定天山》或《汾河湾》选段),引导学生观察演员的服饰、动作、唱腔,提问:“视频中的人物是谁?他在做什么?戏曲表演与我们熟悉的影视剧有何不同?”通过视觉冲击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好奇心。
(二)新知讲授,解析文本(25分钟)
-
剧情背景与主线梳理
介绍故事背景:唐太宗时期,辽东叛乱,薛仁贵贫寒从军,在征东过程中屡立奇功,却遭张士贵等奸臣陷害,最终真相大白,加官进爵,结合时间轴表格,帮助学生理清剧情发展:
| 阶段 | 主要事件 | 核心冲突 |
|------------|------------------------------|------------------------|
| 贫寒从军 | 薛仁贵欲投军,柳金花赠盘缠 | 个人理想与现实困境 |
| 征东立功 | 三箭定天山、救驾淤泥河 | 叛军对抗与奸臣妒忌 |
| 蒙冤受屈 | 张士贵冒功,薛仁贵被贬 | 忠奸对立与身份误解 |
| 沉冤昭雪 | 皇叔勘察真相,薛仁贵平反 | 善恶有报与正义伸张 | -
人物形象与行当分析
结合表格,解析主要人物的行当归属与性格特点:
| 人物 | 行当 | 性格特点 | 经典唱/念/做举例 |
|------------|------------|------------------------|--------------------------------|
| 薛仁贵 | 武生 | 忠勇正直、深谋远虑 | “匹马单枪胆气豪,三箭定天山”唱段 |
| 柳金花 | 青衣 | 贤淑坚韧、深明大义 | “夫君从军莫挂怀,家中自有妻承当”念白 |
| 张士贵 | 净角(白脸)| 奸诈狡猾、贪功妒能 | 翻白眼、捋髯的奸臣做派 |
| 唐太宗 | 老生 | 求贤若渴、明辨是非 | “爱卿忠勇堪栋梁,朕当为你做主张”唱段 |强调:行当是戏曲人物性格的类型化体现,通过唱腔、服饰、动作的差异化塑造,让观众直观辨别人物善恶、贵贱。
(三)互动体验,深化理解(15分钟)
- 身段模仿体验:教师示范戏曲中的“起霸”(武生出征前的整装动作)、“圆场”(表现行路),学生分组模仿,体会“以形写神”的表演逻辑,手持“马鞭”做骑马动作,通过步伐快慢表现情绪急缓;通过眼神变化(如瞪眼、眯眼)表现愤怒或思索。
- 角色情感讨论:分组讨论“薛仁贵蒙冤时为何不反抗?”“柳金花为何支持丈夫从军?”等问题,结合剧情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人物行为背后的伦理观念(如“忠孝节义”)与时代局限性。
(四)拓展延伸,文化链接(5分钟)
对比《薛仁贵征东》与《薛丁山征西》《樊梨花征西》等“征东系列”戏曲,分析传统戏曲中“忠君爱国”母题的重复性与变异性;结合历史,介绍真实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史实,对比艺术加工与历史记载的差异,理解戏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
教学方法
- 情境教学法:通过视频、音频、道具(马鞭、刀枪道具模型)创设戏曲场景,增强代入感。
- 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模仿唱腔、身段,感受戏曲表演的“技艺性”与“规范性”。
- 讨论法:围绕人物行为、价值观等开放性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反思
本教案通过“文本解析—体验互动—文化延伸”三步,兼顾知识传授与情感培养,教学中需注意:避免过度强调程式化技巧而忽视情感体验,应引导学生理解“程式”为“人物”服务;对于“忠君”等传统价值观,需结合现代语境辩证分析,帮助学生树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文化观。
相关问答FAQs
Q1:《薛仁贵征东》适合哪个年龄段的学生学习?如何调整教学难度?
A1:该剧目适合小学高年级至初中学段学生(10-15岁),小学阶段可侧重故事情节与人物善恶的直观理解,通过动画片段、角色扮演游戏降低门槛;初中学段可增加行当分析、程式体验及价值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背景与艺术表达的关系。
Q2: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戏曲“程式化表演”与“生活真实”的区别?
A2:可通过对比法突破难点:① 播放真实骑马视频与戏曲“马鞭代马+圆场”片段,提问“哪种表演更能突出英雄气概?”,引导学生体会戏曲“以虚代实、写意传神”的特点;② 设计“生活动作戏曲化”活动,如让学生将“开门”生活动作转化为戏曲中的“推门”程式(配合兰花指、云手等动作),感受“源于生活、提炼加工”的创作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