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繁荣发展从来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刻,而是在守正创新中实现时代新生。“繁荣戏曲不抬花轿”,这里的“抬花轿”并非指向具体的戏曲剧目或表演形式,而是象征着一种固守陈规、拒绝突破的思维定式——即戏曲的繁荣不能仅停留在对传统程式的重复演绎,而应主动剥离过时的外壳,在内容、形式、传播上寻求创新,让古老艺术与现代生活同频共振。
传统戏曲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程式,如京剧的“唱念做打”、昆曲的“水磨腔”,这些经过时间检验的精华是戏曲的“根脉”,必须坚守,但若将“抬花轿”式的刻板呈现作为唯一标准,把婚丧嫁娶、才子佳人的传统套路作为戏曲的全部内容,便会陷入“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的困境,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对艺术的审美早已从单纯的“猎奇”转向对情感共鸣、思想深度的追求,若戏曲仍停留在“一桌二椅”的固定场景和“脸谱化”的人物塑造,难免会让观众产生距离感,甚至误以为戏曲是“博物馆里的古董”。“不抬花轿”并非否定传统,而是要打破“传统等于一成不变”的误解,让戏曲从形式到内容都“活”起来。
“不抬花轿”的创新,首先体现在题材的拓展上,近年来,一批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如《新龙门客栈》《觉醒年代》《素手浣花》等,将传统戏曲的美学精神与当代故事、历史新解相结合,既保留了戏曲的写意性,又注入了时代思考。《觉醒年代》用京剧的唱腔演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革命故事,将“西皮流水”的明快与青年热血相融合,让年轻观众在熟悉的旋律中感受信仰的力量;现代戏《乡村故事》则以乡村振兴为背景,用地方戏的方言土语讲述基层干部的奉献,题材贴近生活,情感真挚动人,这些作品证明,戏曲的题材可以突破“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桎梏,从时代浪潮中汲取灵感,用艺术语言回应现实关切。
“不抬花轿”还体现在舞台呈现与传播方式的革新上,传统戏曲的舞台美学强调“以简驭繁”,但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戏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全息投影技术让《白蛇传》的“水漫金山”更具视觉冲击力,多媒体舞台使《昭君出塞》的塞外风光更富层次感;短视频平台上,戏曲演员用“变装”“戏腔翻唱”等形式改编经典选段,如《探清水河》的京剧版在B站播放量破亿,让戏曲元素走进流行文化,这些创新并非对戏曲本体的颠覆,而是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搭桥”,让更多人发现戏曲的美——当“戏腔”与电子音乐碰撞,当经典选段成为短视频背景音,戏曲正以更轻盈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
“不抬花轿”不等于“天马行空”,创新的前提是尊重戏曲的艺术规律,无论是题材选择还是形式改造,都需以“守正”为根基:唱腔要保留戏曲的“韵”,身段要延续戏曲的“美”,故事要传递戏曲的“魂”,正如梅兰芳先生所言:“戏曲的改革,既要大胆,又要谨慎;既要创新,又要不能失掉戏曲的特点。”唯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戏曲才能既留住老观众的情怀,又赢得新观众的喜爱。
维度 | 传统戏曲(“抬花轿”式) | 创新戏曲(“不抬花轿”式) |
---|---|---|
题材选择 | 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主 | 历史新解、当代故事、社会议题 |
叙事方式 | 程式化套路,情节推进缓慢 | 节奏明快,注重情感共鸣与思想深度 |
舞台呈现 | “一桌二椅”为主,写意性强 | 融合现代科技,增强视觉层次感 |
传播渠道 | 剧院演出为主 | 短视频、直播、全息投影等多平台 |
观众互动 | 单向欣赏,距离感较强 | 互动性强,鼓励年轻群体参与创作 |
FAQs
Q:“繁荣戏曲不抬花轿”是否意味着要抛弃传统戏曲的程式和唱腔?
A:并非如此。“不抬花轿”反对的是固守陈旧、拒绝创新,而非否定传统程式和唱腔的价值,戏曲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是其艺术核心,必须坚守;创新是在此基础上的拓展,比如用现代科技丰富舞台表现,但不改变戏曲的写意美学和本体特征,目的是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生,而非“去戏曲化”。
Q:年轻观众更喜欢流行文化,戏曲创新是否会失去自身特色?
A:创新的关键是“守正”与“出新”的平衡,戏曲的特色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创新时需保留这些“根脉”,同时用年轻人熟悉的方式“包装”——比如将戏腔融入流行音乐,用短视频传播经典选段,或创作反映当代生活的现代戏,这样既能吸引年轻观众关注,又能让他们在接触中逐渐理解戏曲的魅力,最终实现“破圈”而不“失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