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费名琰京剧唱段

费名琰作为当代京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以其对传统京剧的深刻理解和创新演绎,在观众与业界中赢得了广泛赞誉,他自幼浸润于梨园世家,祖父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京剧琴师,父亲则专攻老生行当,耳濡目染之下,他七岁便开始学习老生,十二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师从马派传人张学津、叶蓬等名家,系统掌握了马派“潇洒飘逸、苍劲激越”的艺术精髓,毕业后加入北京京剧院,先后主演《赵氏孤儿》《四郎探母》《失空斩》《捉放曹》等经典剧目,其唱段既保留了马派“脑后音”“擞音”等传统技巧,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对人物情感的细腻表达,形成了“古朴中见新意,激越中含深情”的个人风格。

费名琰京剧唱段

从艺三十余年来,费名琰的艺术生涯始终围绕“守正创新”展开,早年以“继承传统”为根基,他通过反复研习马连良、谭富英等大师的音像资料,揣摩唱腔中的气口、韵味与节奏变化,尤其注重“字正腔圆”与“声情并茂”的统一,中年时期,他在传承马派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余派“醇厚扎实”、奚派“细腻委婉”的演唱特点,逐渐形成了“以情润腔、以形助声”的艺术理念,2021年,他凭借《赵氏孤儿》“叹婴儿”一折获得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委评价其“唱腔如金石掷地,表演将程婴的忠义与悲愤刻画入木三分,是当代马派老生的杰出代表”。

费名琰的代表唱段多取材于经典剧目,每一首都凝聚着他对人物与艺术的独到理解,以《赵氏孤儿》中的“叹婴儿”为例,这段唱腔以【二黄导板】起头,他通过“脑后音”与“擞音”的交替运用,将程婴失去义子时的撕心裂肺表现得淋漓尽致。“叹婴儿”三字,用“擞音”技巧表现声音的颤抖,随后“年三岁”的“岁”字,以长拖腔配合眼神的凝视,将悲痛欲绝的情绪推向高潮,而《四郎探母》“坐宫”一折中的“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则展现了其对马派“俏皮”与“苍劲”的精准把握,唱腔中既有“快板”的明快节奏,又有“散板”的自由舒展,将杨四郎的矛盾心理层层递进地呈现出来,以下是部分代表唱段的赏析:

剧目 唱段名称 流派归属 唱腔特点 情感表达
《赵氏孤儿》 叹婴儿 马派 【二黄导板】转【原板】,脑后音苍劲 程婴失去义子的悲痛与忠义
《四郎探母》 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 马派 【西皮导板】转【快板】,节奏明快 杨四郎身世揭露时的惊恐与矛盾
《失空斩》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马派 【西皮慢板】擞音运用,行腔流畅 诸葛亮出山前的沉稳与自信
《捉放曹》 行至在古庙前 马派 【二黄慢板】低回婉转,气口细腻 陈宫对曹操失望与悔恨的心路历程

费名琰的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唱、念、做、表”的和谐统一,唱腔上,他注重“气沉丹田”,以丹田之力带动嗓音,使高音清亮而不刺耳,低音浑厚而不沉闷,尤其擅长运用“擞音”“颤音”等技巧表现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念白上,他讲究“字头、字腹、字尾”的清晰处理,韵白中融入“湖广音”,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让观众易于理解;表演中,他通过眼神、手势、台步等外化人物情感,如在《失空斩》中,以“髯口功”配合眼神的凝视,将诸葛亮的沉稳与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传承方面,他不仅整理了《断臂》《苏武牧羊》等濒临失传的老生剧目,还将传统剧目改编为适合现代舞台的版本,如加入灯光、音效等元素,但始终以传统唱腔为核心,确保“变中不变”。

费名琰深知京剧传承需打破“曲高和寡”的困境,近年来积极投身京剧推广工作,他走进全国百余所中小学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通过教唱简单唱段、展示脸谱绘制,让孩子们感受京剧魅力;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费名琰说京剧”账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析唱腔技巧,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800万;他还与交响乐团合作推出“京剧交响音乐会”,将京剧唱腔与西方音乐融合,吸引了大量年轻听众,这些实践不仅拓展了京剧的受众群体,更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费名琰京剧唱段

FAQs:

问:费名琰的京剧唱段主要属于哪个流派?其艺术特色有哪些?

答:费名琰的京剧唱段主要属于马派老生,其艺术特色表现为:唱腔“潇洒飘逸、苍劲激越”,擅长运用“脑后音”“擲音”等技巧,注重“以情润腔”,将人物情感融入唱腔;念白清晰准确,融合湖广音与中州韵,既有传统韵味又通俗易懂;表演身段稳健有力,眼神、手势、台步等技巧运用娴熟,尤其擅长通过细腻的表情与动作刻画人物内心,形成了“古朴中见新意,激越中含深情”的个人风格。

问:费名琰在京剧传承与创新方面有哪些实践?

费名琰京剧唱段

答:费名琰在传承方面,致力于整理《断臂》《苏武牧羊》等濒失传剧目,改编传统剧目时保留核心唱腔,融入现代舞台元素但不失传统韵味;在创新方面,他积极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通过短视频普及京剧知识,与交响乐团合作推出“京剧交响音乐会”,并跨界融合流行音乐元素,吸引年轻受众群体,推动京剧艺术在当代的传播与发展。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