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河南小青豫剧团,百年豫韵如何在小剧团焕新?

河南小青豫剧团作为河南省内颇具影响力的民间豫剧表演团体,自成立以来始终扎根中原大地,以传承和弘扬豫剧艺术为己任,在传统戏曲的当代传播与创新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剧团以“小青”为名,既寄托着对豫剧艺术青春常在的期盼,也象征着其面向基层、贴近观众的民间属性,多年来,剧团通过扎实的表演功底、丰富的剧目积累和积极的公益演出,成为连接豫剧艺术与大众生活的重要纽带,在河南乃至周边地区的戏曲文化生态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

河南小青豫剧团

历史沿革与剧团概况

河南小青豫剧团的诞生与河南深厚的戏曲文化土壤密不可分,豫剧作为中原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在河南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20世纪末以来,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传统戏曲面临观众流失、传承断层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小青豫剧团于2005年在河南省郑州市正式成立,由资深豫剧演员李青兰女士牵头,联合数十位热爱豫剧艺术的民间艺人共同组建,初创时期,剧团条件简陋,成员多为来自河南各地剧团的下岗演员或戏曲爱好者,他们靠着对艺术的执着和对传统的敬畏,从社区剧场、乡镇庙会等基层舞台起步,逐渐积累了稳定的观众群体。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剧团已从最初的十几人扩展至如今的60余人,形成了一支涵盖老、中、青三代演员的完整梯队,剧团下设演员队、乐队、舞美队和创作室,其中演员队按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个小组,乐队以板胡、二胡、梆笛、锣鼓等传统乐器为主,辅以现代音响设备,既保留了豫剧原汁原味的唱腔特色,又适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以下是河南小青豫剧团的基本概况概览:

项目
成立时间 2005年
创始人 李青兰(豫剧旦角演员,师承常派)
剧团性质 民间职业豫剧团
核心成员 中年演员占比60%(平均艺龄20年以上),青年演员占比30%(毕业于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等戏曲院校)
常驻演出场所 郑州社区文化中心、河南省人民会馆、各地市剧场(如洛阳、开封、新乡等)
年均演出场次 150-200场(含公益演出、商业演出、戏曲进校园活动等)

艺术特色与剧目创作

河南小青豫剧团的艺术风格以“守正创新”为核心,既坚守豫剧传统艺术的精髓,又在剧目内容、表演形式和舞台呈现上积极探索与时代接轨的表达方式。

在唱腔方面,剧团以豫剧“常派”为基础,融合“陈派”“崔派”等流派的特色,形成了刚柔并济、韵味醇厚的演唱风格,旦角唱腔注重吐字清晰、情感细腻,如《花木兰》中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唱段,既保留了常派刚健明朗的特点,又融入了现代声乐的发声技巧,增强了唱腔的穿透力和感染力;生角唱腔则讲究中气十足、字正腔圆,尤其在《穆桂英挂帅》等历史剧中,通过高亢激越的唱腔塑造了英雄人物的家国情怀。

河南小青豫剧团

剧目创作上,剧团坚持“传统剧目为根,现代创作为翼”的双轨制,传统剧目方面,复排了《秦香莲》《朝阳沟》《七品芝麻官》《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严格遵循豫剧传统表演程式,同时在细节上加以打磨,如在《秦香莲》中增加了现代灯光和多媒体背景,强化了“铡美案”一场的戏剧冲突,现代戏创作则聚焦现实题材,先后推出了《黄河岸边》《好媳妇》《焦裕禄》等原创剧目,黄河岸边》以脱贫攻坚为主题,通过河南农村家庭的变迁,展现了新时代中原儿女的精神风貌,该剧在2021年河南省戏曲大赛中荣获“优秀剧目奖”。

舞台呈现上,剧团在保留“一桌二椅”传统布景的基础上,适度引入现代舞美技术,如LED背景屏、旋转舞台、动态灯光等,既增强了视觉效果的丰富性,又不喧宾夺主,始终以突出表演和剧情为核心,例如在《白蛇传·断桥》一折中,通过烟雾机营造的“水雾”效果和LED屏呈现的西湖夜景,将传统“虚拟布景”与现代科技结合,让观众在熟悉的旋律中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

社会贡献与文化传承

作为民间职业剧团,河南小青豫剧团始终将“服务基层、传承文化”作为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各类公益演出和文化普及活动,每年剧团都会组织“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等活动,深入河南各地的偏远山区、社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免费为群众演出,据统计,剧团成立至今累计公益演出已超800场,覆盖观众逾50万人次,被河南省文化厅评为“省级文化志愿服务先进集体”。

在人才培养方面,剧团注重“以老带新”,建立了青年演员培养计划,由资深演员担任导师,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传统剧目的表演技巧、唱腔要领传授给年轻一代,剧团与河南艺术职业学院、郑州戏曲艺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戏曲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已有20余名青年演员通过实习留团,成为剧团的中坚力量,剧团还面向社会开设“豫剧体验班”,邀请普通群众学习豫剧基础知识,培养年轻观众对传统戏曲的兴趣。

剧团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河南,还通过“中原文化走出去”活动,赴山西、陕西、河北等周边省份演出,并多次参与央视戏曲频道的录制,让更多人了解豫剧艺术的魅力,2023年,剧团应海外华人社团邀请,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进行文化交流演出,以《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向海外观众展示了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

河南小青豫剧团

现状与未来展望

当前,河南小青豫剧团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剧团获得了更多政策支持,如河南省“戏曲振兴工程”的专项资金扶持,用于剧目录制、青年演员培训和舞台设备升级;面对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的冲击,剧团也在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的演出模式,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演出片段,吸引了数十万粉丝,让豫剧艺术以更贴近年轻人的方式传播。

剧团计划进一步深化剧目创新,计划创作以“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为主题的系列剧目,挖掘中原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强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开发戏曲主题文创产品、沉浸式戏曲体验项目,推动豫剧艺术与旅游、教育等领域的跨界发展,剧团还将扩大对外交流,计划与国内知名院团合作,打造精品剧目,力争走出河南、走向全国,让豫剧这朵“中原奇葩”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河南小青豫剧团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关注传统豫剧?
解答:为吸引年轻观众,河南小青豫剧团采取了多举措:一是创新剧目内容,在传统剧目中加入现代元素,如融入流行音乐、话剧表演手法,或创作反映当代青年生活的现代戏;二是拓展传播渠道,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演出片段、发布“豫剧小知识”等内容,用年轻化的语言和形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三是开展互动体验活动,如“豫剧工作坊”“戏曲妆体验”等,让年轻人亲身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四是与学校合作,将豫剧纳入美育课程,通过“戏曲进校园”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兴趣,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传统戏曲的“门槛”,让更多年轻人愿意走进剧场、了解豫剧。

问题2:作为民间剧团,河南小青豫剧团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剧目的艺术质量?
解答:资源有限是民间剧团的普遍挑战,但河南小青豫剧团通过“内部挖潜+外部合作”的方式保障艺术质量:一是强化内部管理,实行“以戏养戏”模式,将商业演出收入补贴到传统剧目的复排和原创剧目创作中,确保剧目打磨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二是凝聚团队力量,演员身兼数职,既专注表演又参与创作,降低人力成本;三是借助外部资源,与河南省豫剧院、河南艺术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合作,邀请知名导演、编剧、唱腔设计师参与剧目创作,提升专业水准;四是坚持“观众为本”,每次演出后收集观众反馈,根据意见调整表演细节,形成“创作-演出-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通过这些方式,剧团在有限条件下实现了艺术质量与观众口碑的双提升。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