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文化产业何以激活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发展?

戏曲文化产业是将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产业逻辑深度融合的新型文化业态,既承载着戏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功能,又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其核心在于以戏曲内容为IP内核,延伸创作、生产、传播、消费全链条,形成“艺术+科技+市场”的生态体系,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戏曲文化产业论

戏曲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构成

当前,戏曲文化产业在国家政策扶持、市场需求升级和技术革新的推动下,已形成多元发展格局,从政策层面看,“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实施戏曲振兴工程”,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进一步为戏曲衍生品开发、跨界融合提供支持;从市场表现看,2023年全国戏曲演出票房突破25亿元,线上戏曲演出(如“云剧场”“直播+戏曲”)观看量超10亿次,年轻观众占比提升至35%,显示出消费群体的代际拓展;从技术赋能看,VR/AR技术应用于戏曲舞台呈现,如京剧《霸王别姬》推出VR全景版,观众可通过设备沉浸式体验“四面楚歌”的场景,短视频平台上的戏曲话题播放量累计超500亿次,形成“线上引流-线下消费”的闭环。

戏曲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可分为核心层、支撑层和衍生层(见表1),核心层以戏曲内容创作与演出为核心,包括传统剧目的复排、新编剧目开发及剧场演出;支撑层涵盖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票务营销等配套服务,如中国戏曲学院开设“戏曲文化管理”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衍生层则通过IP授权跨界拓展,如戏曲主题文创、数字藏品、沉浸式体验馆等,如昆曲《牡丹亭》与故宫博物院合作推出“游园惊梦”系列文创,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

表1:戏曲文化产业产业链构成
| 产业链层级 | | 典型案例 |
|----------------|-----------------------------|---------------------------------------|
| 核心层 | 剧目创作、剧场演出、数字内容生产 | 青春版《牡丹亭》全国巡演、越剧《新龙门客栈》电影化 |
| 支撑层 | 人才培养、技术研发、营销传播 | 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数字媒体”专业、抖音“戏曲达人”计划 |
| 衍生层 | 文创产品、文旅融合、IP授权 | 京剧脸谱盲盒、豫剧《程婴救孤》沉浸式体验剧 |

戏曲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挑战

尽管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但戏曲文化产业仍面临结构性矛盾,制约其高质量发展。
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传统剧目占比超60%,新编剧目多存在“重形式轻内涵”问题,如部分作品为追求“年轻化”盲目加入流行音乐、电子特效,却弱化了戏曲的程式美与文学性,导致观众“审美疲劳”,题材同质化严重,历史宫廷戏、才子佳人戏扎堆,反映当代生活的现实题材剧目不足15%,难以与年轻群体产生情感共鸣。

戏曲文化产业论

产业链条不完善,IP运营能力薄弱,多数院团仍以“门票经济”为主,衍生品开发停留在“脸谱贴纸”“戏服玩偶”等初级阶段,缺乏深度IP转化,京剧《锁麟囊》的经典唱段虽广为流传,但未能开发出如“湘绣+锁麟囊”纹样的高端服饰、沉浸式剧本杀等衍生产品,IP价值未充分释放,区域发展失衡明显,京剧、昆曲等“大剧种”资源集中,而如傩戏、皮影戏等地方小剧种因传承人断层、传播渠道有限,产业化程度几乎为零。

复合型人才短缺,体制机制待突破,戏曲产业既需要精通戏曲艺术的表演者、编剧,又需要熟悉市场运作的策划、营销人才,但当前行业人才结构“重技艺轻管理”,全国仅10所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且与戏曲交叉的课程不足,国有院团“事业编制”属性导致市场化改革滞后,如演出定价机制僵化、分配制度“大锅饭”,难以调动创作积极性。

戏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破解当前困境需从内容、产业、机制三方面协同发力,构建“传统为根、创新为魂、市场为翼”的发展模式。
创新激活传统基因,坚持“守正创新”,一方面对传统剧目进行“现代化转译”,如越剧《梁祝》以交响乐伴奏重构经典唱段,保留“十八相送”等核心桥段的同时,融入现代舞美技术,吸引年轻观众;另一方面鼓励现实题材创作,如豫剧《焦裕禄》通过“小人物大情怀”的故事设计,2023年巡演超100场,上座率达90%,可借鉴“戏曲+动漫”“戏曲+游戏”模式,如手游《王者荣耀》推出“京剧上官婉儿”皮肤,单日销量破亿,实现戏曲符号的年轻化传播。

以产业链延伸拓展产业边界,推动“戏曲+”跨界融合,在文旅领域打造“戏曲主题小镇”,如苏州平江路结合昆曲文化推出“夜游园林+昆曲清唱”项目,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在数字领域开发戏曲NFT数字藏品,如粤剧《帝女花》推出“花神”形象数字藏品,上线即售罄;在消费领域布局“戏曲+生活”场景,如北京开设“戏曲主题咖啡馆”,以戏服纹样设计周边产品,实现“文化体验-商品消费”的转化,建立区域协同机制,通过“大剧种带小剧种”模式,如上海京剧院与绍兴绍剧院合作,将京剧的舞台经验与绍剧的地方特色结合,共同开发《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新版本,助力地方剧种传承。

戏曲文化产业论

以机制改革释放发展动能,深化国有院团改革,推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允许院团通过股份合作引入社会资本,如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改制为有限公司后,2023年演出收入突破1.5亿元,较改革前增长80%;加强人才培养,高校开设“戏曲产业双学位”,院团与文创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培养“懂戏曲、会经营、通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完善政策支持,设立“戏曲产业发展基金”,对地方小剧种项目、青年编剧创作给予专项补贴,同时建立“戏曲IP保护目录”,规范版权交易与授权行为。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戏曲文化产业如何平衡“文化传承”与“商业变现”的关系?
解答:二者并非对立,而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共生关系,传承是根本,需坚守戏曲的“四功五法”“声腔程式”等艺术内核,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的文化异化;变现是手段,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取资源反哺传承,如将演出利润投入传统剧目复排、青年演员培养,青春版《牡丹亭》通过市场化巡演实现盈利,再用资金支持校园戏曲社团,形成“商业传承”良性循环,关键在于把握“度”,商业开发需围绕IP内核展开,如文创产品设计应提取戏曲中的经典纹样、唱段符号,而非简单贴标,确保文化内涵不流失。

问题2:地方小剧种在产业化过程中如何避免“被同质化”?
解答:地方小剧种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地域独特性”,需从三方面坚守特色:一是保护艺术本体,保留方言唱腔、传统乐器、民俗仪式等“原生态”元素,如傩戏中的“面具舞”“傩戏唱腔”不可为迎合市场随意改动;二是挖掘地域文化IP,将小剧种与地方历史、传说结合,如福建莆仙戏结合“妈祖文化”创作《海神妈祖》,形成“剧种+地域文化”的独特标签;三是创新传播方式,用短视频、直播等平台展示小剧种的“幕后故事”,如陕西秦腔剧团通过抖音直播“老艺人教唱板胡演奏”,吸引百万粉丝,让观众在了解技艺独特性的基础上产生消费兴趣,政府需通过专项扶持、建立传承基地等方式,避免小剧种在产业化浪潮中逐渐消亡。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