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舞台美术是综合艺术的重要载体,而“拉景”作为布景与场景调度的核心手段,通过移动、组合舞台元素,构建戏剧空间、烘托人物心境,传统戏曲“拉景”既有写意性,也有程式化,不同剧种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独特的体系,“拉景八”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八种场景类型,承载着戏曲“虚实相生”的美学追求,让观众在方寸舞台间感受万千气象。
戏曲拉景八总览
序号 | 类型名称 | 核心构成元素 | 代表剧目 | 艺术特点 |
---|---|---|---|---|
1 | 山水自然景 | 远山、近树、亭台、云雾 | 《游园惊梦》《秋江》 | 写意留白,以简驭繁 |
2 | 宫廷殿宇景 | 龙纹柱头、匾额、对称仪仗 | 《霸王别姬》《贵妃醉酒》 | 威严规整,凸显等级秩序 |
3 | 市井街巷景 | 酒旗、店铺、石板路、招牌 | 《白蛇传》《玉堂春》 | 生活气息浓,展现民俗风貌 |
4 | 仙灵幻境景 | 烟雾、彩绸、灯光、祥云道具 | 《天仙配》《嫦娥奔月》 | 超现实色彩,营造神秘氛围 |
5 | 战场军营景 | 旌旗、兵器、营帐、战鼓 | 《长坂坡》《定军山》 | 紧张激烈,突出冲突张力 |
6 | 闺阁绣房景 | 屏风、梳妆台、绣架、床榻 | 《牡丹亭》《红楼二尤》 | 细腻婉约,刻画女性内心世界 |
7 | 寺庙道观景 | 佛像、香炉、经幡、蒲团 | 《秋江》《武家坡》 | 静穆庄严,带有宗教或隐逸色彩 |
8 | 江河湖海景 | 蓝绸水波、船桨、波浪道具 | 《打渔杀家》《小放牛》 | 动态流动,表现空间开阔感 |
八种拉景的详细解析
山水自然景是戏曲中最常见的写意布景,以“咫尺千里”的构图展现自然之美,如昆曲《游园惊梦》中,通过绘有远山、垂柳、湖石的软景幕布,配合演员的水袖与身段,将杜丽娘游园的春日心境具象化;川剧《秋江》则以动态的蓝绸模拟江水,艄公的船桨划过“水面”,背景中淡墨远山与近岸芦苇相映,既写实又写意,体现“景随情动”的美学原则,此类布景多采用“软景”(绘幕)与“硬景”(立体道具)结合,色彩上多用青、绿、蓝等冷色调,营造清幽意境。
宫廷殿宇景强调对称与威严,核心元素包括龙凤纹样的柱头、匾额(如“正大光明”“太和殿”)、对称排列的仪仗(刀枪斧钺、宫灯等),京剧《霸王别姬》中,项羽营帐的拉景以深红色帐幔为核心,配以青铜酒器、虎皮座椅,既体现楚霸王的豪迈,又暗含英雄末路的悲怆;《贵妃醉酒》的宫殿景则用明黄、金色为主调,牡丹花纹地毯与多层宫灯交织,凸显杨贵妃的雍容华贵,此类布景通过色彩与元素的堆叠,强化权力与秩序的象征意义。
市井街巷景贴近生活,充满烟火气,元素包括酒旗(如“太白遗风”)、店铺招牌(“布庄”“酒肆”)、石板路、摊贩道具(菜篮、算盘等),越剧《白蛇传》的“断桥”一幕,背景是白墙黛瓦的江南民居,断桥以木质拱桥造型呈现,两侧垂柳依依,结合演员的对话与动作,将人间爱情与自然景色融合;评剧《杨三姐告状》中的街景则用灰色砖墙、斑驳的“县衙”告示,展现清末民初的社会底层生态,此类布景色彩朴素,多用灰、褐、白,强调真实感与代入感。
仙灵幻境景以超现实手法营造神秘氛围,核心元素是烟雾(干冰或发烟装置)、彩绸(红、黄、紫等鲜艳色)、祥云道具、灯光(如蓝色、紫色顶光),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仙女下凡”一场,舞台上方垂挂多层轻纱,配合旋转的云片道具与蓝色灯光,形成天宫缥缈之感;《西游记》里的“龙宫”则用蓝色绸缎铺满地面,模拟海水,配合珍珠、珊瑚等立体装饰,展现奇幻世界,此类布景通过虚实结合,打破时空限制,满足神话剧的叙事需求。
战场军营景突出紧张与冲突,元素包括旌旗(上书“楚”“汉”等字样)、兵器架(刀枪剑戟)、营帐(牛皮或布质战帐)、战鼓,京剧《长坂坡》中,曹操大营的拉景以黑色为主调,旌旗林立,中间设帅案,配以“曹”字大旗,体现曹军的严整;《定军山》的黄忠营帐则用棕色营帐,搭配马鞍、弓箭等道具,凸显老将的沉稳,此类布景通过冷色调与硬朗线条,强化战争的肃杀感,常与武打程式结合,形成“景人合一”的舞台效果。
闺阁绣房景聚焦女性生活,元素包括屏风(多为花鸟或仕女图)、梳妆台(铜镜、胭脂盒)、绣架(未完成的刺绣)、床榻(纱帐或锦被),昆曲《牡丹亭》“闺塾”一景,背景是粉色屏风,案上摆放笔墨纸砚,绣架上挂着“蝶恋花”绣品,通过陈设展现杜丽娘的才情与束缚;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楼台会”中,屏风将舞台一分为二,分别呈现两人的闺房,既分隔空间又暗喻隔阂,此类布景色彩柔和(粉、紫、浅绿),多用曲线装饰,体现女性的细腻情感。
寺庙道观景带有宗教或隐逸色彩,元素包括佛像(或神像)、香炉、经幡、蒲团、松柏盆栽,京剧《武家坡》中,王宝钏寒窑的拉景虽简陋,但有“土地庙”小牌位与香炉,体现其虔诚与坚守;川剧《秋江》的“江边寺庙”则用灰色石墙、木鱼声与袅袅香烟,营造出远离尘世的宁静氛围,此类布景色调偏冷(灰、褐、深蓝),强调“空”“寂”的禅意,常与文戏的抒情段落结合。
江河湖海景表现动态空间,核心是蓝色绸缎(模拟水面)、船桨、波浪板(硬景道具)、灯光(波光粼粼的效果),京剧《打渔杀家》中,舞台用蓝色绸缎铺成“水面”,演员手持船桨做“行船”身段,背景是远山与芦苇,形成“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小放牛》的“过河”场景则用波浪板起伏模拟水流,配合牧童与村姑的对唱,充满生活趣味,此类布景通过动态道具与演员的虚拟表演结合,实现“以实代虚”的舞台效果。
戏曲拉景八并非简单的场景堆砌,而是戏曲“程式化”与“写意性”的集中体现:它通过有限的舞台元素,构建出无限的生活图景,让山水、宫廷、市井等场景在方寸舞台间流转;拉景的色彩、构图、道具选择,始终服务于剧情与人物——如宫廷景的威严对应权力斗争,闺阁景的婉约映射女性命运,仙灵景的奇幻承载神话想象,这种“景为情设,景随情迁”的美学原则,正是戏曲艺术历经百年仍具魅力的核心所在,在当代戏曲发展中,拉景八仍为创新提供基础,无论是融合现代科技(如LED动态山水),还是保留传统程式(如“一桌二椅”的变体),其本质都是通过舞台美术,让观众在“观景”中“品戏”,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相关问答FAQs
Q1:戏曲拉景八与传统“一桌二椅”的关系是什么?
A:“一桌二椅”是戏曲舞台最基础的写意布景,通过不同组合象征多种场景(如桌为山、床、案等),而拉景八是在“一桌二椅”基础上的延伸与丰富,当“一桌二椅”无法满足复杂叙事(如宫廷、战场、仙境)时,拉景八通过增加具体场景元素(如龙纹、旌旗、烟雾),使场景更具象化,但仍保留写意内核,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简”与“繁”、“抽象”与“具象”的互补:霸王别姬》中,项羽营帐可用“一桌二椅”加帐幔(拉景元素)呈现,既保留程式化,又增强氛围感,共同服务于戏曲的“以形写神”。
Q2:现代戏曲中拉景八的传承与创新有哪些表现?
A:传承方面,现代戏曲仍保留拉景八的经典元素与程式,如京剧《锁麟囊》的绣阁景延续闺阁景的屏风、绣架,昆曲《牡丹亭》的花园景保留山水写意手法;创新方面则融入现代科技,如LED屏动态呈现山水自然景(《白蛇传》断桥的水波效果),机械装置实现场景快速切换(《长坂坡》战场转场),或用投影技术增强仙灵幻境的层次感(《天仙配》云海),这些创新既保留传统美学符号(如对称、色彩象征),又通过技术手段丰富视觉体验,让拉景八在当代舞台上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