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当代河南戏曲名家如何守正创新?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戏曲艺术的沃土,豫剧、曲剧、越调等剧种在这里生根发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原戏曲文化,当代河南戏曲名家们,既是传统的守护者,也是创新的开拓者,他们以精湛的技艺、深厚的学养和不懈的追求,让河南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这些名家或师出名门、承袭古韵,或锐意革新、自成一派,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成为河南文化的重要名片。

当代河南戏曲名家

在豫剧领域,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常派”创始人常香玉是当代河南戏曲的标志性人物,她以“吐字重、咬字准、唱腔亮、感情真”的艺术风格,开创了豫剧表演的新境界,1951年,她为支援抗美援朝,带领“香玉剧社”巡回义演,用演出收入捐献一架“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传为佳话,她的代表剧目《花木兰》《拷红》《断桥》等,不仅展现了豫剧的艺术魅力,更传递了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常香玉“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精神,成为几代戏曲人共同追求的座右铭。

“唐派”创始人唐喜成则是豫剧生行的杰出代表,他创造的“唐派”唱腔,以“脑后音”和“擞音”相结合,高亢激越、苍劲有力,为豫剧须生行当开辟了新的艺术路径,他在《三哭殿》《南阳关》《辕门斩子》等剧目中饰演的唐王、伍云召、杨延昭等角色,既有帝王将相的威严,又有普通人的情感,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舞台形象,唐喜成的艺术创新,极大地丰富了豫剧的声腔表现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年来,豫剧“豫西派”的代表人物李树建以其对传统剧目的改编和现代戏的探索,成为河南戏曲传承创新的领军人物,他主演的《清风亭上》《苏武牧羊》《焦裕禄》等剧目,将传统戏曲程式与现代表演手法相结合,既保留了豫剧的韵味,又贴近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焦裕禄》一剧在全国巡演,引发强烈共鸣,让豫剧在现代题材创作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作为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还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推动豫剧“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河南戏曲。

曲剧作为河南第二大地方剧种,以其贴近生活、唱腔优美而深受群众喜爱。“曲剧皇后”王秀玲是曲剧艺术的集大成者,她的表演细腻传神,唱腔婉转悠扬,善于塑造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女性形象,在《卷席筒》中,她饰演的小仓娃,天真烂漫又命运多舛,通过生动的表演和“嘟噜腔”的运用,将人物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曲剧经典,王秀玲的艺术生涯跨越数十年,始终扎根民间,从生活中汲取艺术养分,她的表演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生活的气息,为曲剧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丑角表演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曲剧丑角名家海连池以其幽默诙谐、接地气的表演风格,深受观众喜爱,他在《卷席筒》中饰演的仓娃,不仅继承了传统丑角的表演技巧,还融入了河南方言的幽默元素,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海连池的表演“丑而不俗,乐中含情”,在逗乐观众的同时,也传递了人性的真善美,成为河南曲剧丑角艺术的代表人物。

当代河南戏曲名家

越调是河南的另一古老剧种,以“文戏武唱”和“生旦并重”的艺术特色著称。“申派”创始人申凤梅是越调老生表演的大家,她以“女扮男装”的表演形式,成功塑造了诸葛亮、包拯等男性形象,被誉为“活诸葛”,在《诸葛亮吊孝》中,她通过唱腔的抑扬顿挫和身段的一招一式,将诸葛亮的风采、智慧和悲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演谁像谁”的艺术境界,申凤梅的表演既有传统戏曲的程式美,又有人物内心的情感深度,为越调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豫剧名家虎美玲的“常派”艺术传承、王红丽的“豫剧皇后”新解,以及曲剧名家胡希华的丑角创新等,都为河南戏曲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活力,这些名家或专注于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或致力于现代戏的创排演出,或在表演形式上大胆尝试,共同构成了当代河南戏曲名家的璀璨星河。

以下为当代河南戏曲主要名家概览:

剧种 姓名 艺术流派/行当 代表剧目 艺术贡献
豫剧 常香玉 常派(旦角) 《花木兰》《拷红》 开创豫剧“常派”艺术,推动戏曲义演传统
豫剧 唐喜成 唐派(须生) 《三哭殿》《南阳关》 创立豫剧“唐派”唱腔,丰富须生表演艺术
豫剧 李树建 豫西派(老生) 《清风亭上》《焦裕禄》 推动豫剧现代戏创作,促进豫剧传承发展
曲剧 王秀玲 闺门旦 《卷席筒》《陈三两爬堂》 曲剧“皇后”,塑造经典女性形象
曲剧 海连池 丑角 《卷席筒》 曲剧丑角代表,融合方言幽默与生活气息
越调 申凤梅 申派(老生) 《诸葛亮吊孝》《李天宝吊孝》 “活诸葛”,开创越调女扮男装表演先河

当代河南戏曲名家的艺术成就,离不开对传统的坚守与传承,他们从小苦练基本功,师承前辈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河南戏曲的艺术魅力推向新的高度,他们积极投身戏曲教育,培养青年演员,让河南戏曲后继有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这些名家正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创新的精神,推动河南戏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中原戏曲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FAQs

当代河南戏曲名家

  1. 当代河南戏曲名家在传承传统方面有哪些具体做法?
    当代河南戏曲名家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传承传统:一是“口传心授”,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将表演程式、唱腔技巧、人物塑造等核心技艺传授给青年演员,如李树建收徒传艺,培养“豫西派”新生力量;二是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对经典剧目进行挖掘、整理和再创作,既保留原汁原味的传统韵味,又融入现代表演手法,如虎美玲复排《穆桂英挂帅》,在传统基础上优化舞台呈现;三是开展戏曲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通过讲座、展演等形式,向年轻观众普及戏曲知识,培养年轻受众,如小香玉创办艺术学校,推动豫剧普及教育。

  2. 非河南籍观众如何更好地欣赏河南戏曲名家作品?
    非河南籍观众可通过以下方式更好地欣赏河南戏曲:一是了解剧种特色,如豫剧高亢激越、曲剧贴近生活、越调文武兼备,结合不同剧种的艺术风格选择剧目;二是关注剧情与人物,河南戏曲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如《花木兰》讲家国情怀,《卷席筒》述人性善恶,理解剧情能更深入感受人物情感;三是欣赏表演技巧,关注名家唱腔(如常派“吐字重”、唐派“脑后音”)、身段动作(如水袖、台步)和念白(方言韵味),体会戏曲的程式美与写意美;四是借助现代传播渠道,如通过短视频平台观看名家选段、纪录片,或参与线上戏曲直播,降低欣赏门槛,逐步培养对河南戏曲的兴趣。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