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猴王孙敬鹏

在豫剧的百花园中,“猴王”孙敬鹏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以精湛的技艺和对角色的深刻诠释,成为豫剧猴戏最具代表性的传承者与创新者,他扎根传统,锐意进取,将孙悟空这一经典形象演绎得活灵活现,不仅让豫剧猴戏焕发新生,更让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当代舞台上绽放出夺目光彩。

豫剧猴王孙敬鹏

孙敬鹏的艺术之路始于对传统戏曲的痴迷,自幼受豫剧熏陶,他12岁考入河南省艺术学校,主攻文武老生,后因天赋出众被选入猴戏表演方向,启蒙老师是豫剧猴戏表演艺术家小王桂兰,从基本的“猴形”模仿到复杂的身段技巧,孙敬鹏凭借着“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韧劲,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毕业后他加入河南省豫剧三团,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十余年,从配角到主角,从模仿到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孙敬鹏的孙悟空表演,讲究“形神兼备,以形写神”,他注重从生活中观察猴的习性,将猴的机敏、顽皮、野性与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嫉恶如仇完美融合,在唱腔上,他突破传统猴戏以念白为主的局限,大胆融入豫剧豫东调的高亢激越与豫西调的委婉细腻,塑造出既有猴气又有“人味”的立体形象,身段表演上,他将武术、舞蹈与戏曲程式相结合,“窜桌”“翻跟头”“耍棍”等动作干净利落,尤其是“火眼金睛”的眼神戏,通过眼神的细微变化,将孙悟空的洞察力、愤怒与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以下是他部分代表剧目及艺术特色:

剧目名称 饰演角色 艺术特色/创新点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孙悟空 唱腔中融入豫东调的“炸音”,表现孙悟空愤怒时的爆发力;身段结合“僵尸”“僵尸变脸”等技巧,增强打斗的戏剧性
《大闹天宫》 孙悟空 在传统猴戏基础上,融入京剧武打中的“旋子”“扫堂腿”等动作,打造更具视觉冲击力的“闹天宫”场景;金箍棒的“棍花”创新出“绕腕”“抛接”等高难度技巧
《真假美猴王》 孙悟空/六耳猕猴 通过眼神的“凝视”“游移”与唱腔的“刚”“柔”对比,精准区分真假悟空的内心;念白中加入河南方言的俏皮感,增强人物的真实性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豫剧猴戏)代表性传承人,孙敬鹏深知传承的重要性,他不仅活跃在舞台上,更致力于猴戏的薪火相传,在河南省艺术职业学院任教期间,他编写《豫剧猴身段训练教程》,将多年经验系统化教学,培养出数十名猴戏专业人才;成立“孙敬鹏猴戏工作室”,带领团队深入基层、校园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通过体验课、演出等形式,让年轻一代感受豫剧猴戏的魅力;他还积极参与非遗纪录片拍摄、线上教学直播,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了解这一传统艺术。

豫剧猴王孙敬鹏

从舞台上的“美猴王”到讲台上的“引路人”,孙敬鹏用一生践行着对豫剧猴戏的热爱与坚守,他的表演既有传统的根,又有创新的魂,不仅让豫剧猴戏在当代焕发生机,更让“孙悟空”这一经典形象通过豫剧这一载体,走进更多人的心中,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

FAQs

问题1:孙敬鹏的孙悟空表演与传统猴戏相比,有哪些突破?
解答:传统猴戏多以“形似”为主,注重模仿猴的外部动作,而孙敬鹏的表演实现了“形神兼备”的突破,唱腔上打破传统猴戏重念白轻唱腔的局限,将豫剧不同声腔融入孙悟空的情感表达,如愤怒时用豫东调的炸音,喜悦时用豫西调的婉转;身段表演上融合武术、舞蹈元素,创新出“旋子扫堂腿”“绕腕抛棍”等高难度技巧,增强视觉冲击力;最重要的是,他通过眼神、微表情等细节刻画孙悟空的内心世界,让角色既有猴的灵动,又有人的情感与智慧,使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豫剧猴王孙敬鹏

问题2:豫剧猴戏传承面临哪些挑战,孙敬鹏是如何应对的?
解答:豫剧猴戏传承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年轻观众对传统戏曲兴趣不足、专业猴戏人才断层、创新与传统的平衡难题,对此,孙敬鹏通过多维度应对:一是“破圈”传播,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结合年轻人喜爱的形式推广猴戏,如拍摄“孙悟空教你练身段”系列短视频;二是“育才”为本,在教学中注重基本功与创新思维培养,编写系统化教材,同时通过“师带徒”模式传承核心技艺;三是“守正创新”,在保留传统程式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如《大闹天宫》中加入舞台特效,但始终以戏曲本体为核心,确保创新不丢传统。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