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甘棠夫人》取材于西周初年召公姬奭治陕的故事,以“甘棠遗爱”为核心,展现了一幅仁政爱民的历史画卷,周成王即位时年幼,周公辅政,召公受封于陕原(今河南陕县一带),主管西方诸侯,彼时陕原历经战乱,土地荒芜、民生凋敝,召公到任后,不居官衙、不设威仪,而是带着简随的行装住进茅草屋,深入田间地头体察民情。
剧情开篇即展现陕原的惨状:百姓面黄肌瘦,因争夺水源发生械斗,老弱妇孺流离失所,召公见状当即下令:禁止抢水,按人口分配田亩;免除三年赋税,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同时组织青壮年修复水利,引山泉水开凿水渠,为让百姓安心,他立下“三不”誓言:不扰民、不贪财、不徇私,当地豪强见召公触及其利益,暗中勾结商贾囤积粮食、抬高物价,召公得知后严惩首恶,没收囤粮平价卖给百姓,并颁布“市贾之令”规范市场秩序。
剧中有一处感人至深的情节:陕原大旱,禾苗枯死,百姓再次陷入困境,召公不仅捐出全部俸禄,还命家人将府中粮食分给邻里,自己则以野菜充饥,有位老农见他面有菜色,偷偷送来一篮新麦,召公却婉言谢绝:“百姓尚在挨饿,我岂能独享?”他带领百姓在山脚下日夜凿井,历时三月终得甘泉,井水所及之处,禾苗复生,为感念召公之德,百姓在他常理政的甘棠树下刻石记事,称此井为“甘棠井”,水渠为“甘棠渠”。
召公陕原治民事迹 | 具体行动与影响 |
---|---|
居茅屋近民 | 拒住官衙,与百姓同住茅屋,消除隔阂,民情直达。 |
轻徭薄赋 | 免三年赋税,开仓赈灾,让百姓休养生息。 |
兴修水利 | 带众开凿甘棠渠、引山泉凿井,解决旱灾,恢复农业生产。 |
整顿市场 | 惩治囤粮豪强,平抑物价,颁布“市贾之令”,稳定经济秩序。 |
捐俸粮、拒私赠 | 大旱时捐出全部俸禄,拒收百姓粮食,与百姓共渡难关。 |
剧情高潮处,周公召召公回朝辅政,百姓闻讯纷纷赶来,拉着他的衣袍挽留,召公含泪承诺:“陕原之民,如我子弟;陕原之土,如我家园。”临行前,他再次来到甘棠树下,嘱咐百姓:“此树乃陕原之魂,勿剪勿伐,以记遗爱。”百姓感其恩,将甘棠树奉为“神树”,每逢年节焚香祭拜,“甘棠遗爱”自此成为后世称颂仁政的典故。
《甘棠夫人》通过召公“与民同苦、与民同乐”的生动故事,诠释了“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其唱腔设计以老生为主,苍劲浑厚,如“甘棠树下理民事”一段,节奏舒缓,字字深情,将召公的忧民之心与爱民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舞美则以古朴的茅屋、甘棠树、水渠等元素,营造出浓郁的西周风情,让观众在观剧间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政”思想的历久弥新。
FAQs
-
京剧《甘棠夫人》中的“甘棠夫人”为何人?
“甘棠夫人”并非女性,而是西周召公姬奭的尊称,因召公在陕原治理时,常于甘棠树下理政、议事,体恤百姓、断案公正,被当地百姓亲切称为“甘棠夫人”,以示敬爱与亲近,体现了百姓对清官的崇敬之情。 -
“甘棠遗爱”的典故出自何处?与剧目有何关联?
“甘棠遗爱”出自《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诗中“召伯”即召公,相传他曾于甘棠树下听讼决狱,百姓感其德,便立下“勿剪勿伐”的誓约保护甘棠树,剧目以此为核心,通过召公在陕原的仁政实践,诠释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民本思想,甘棠树成为仁政爱民的永恒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