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电视台作为中原大地的主流媒体,始终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而豫剧作为河南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与河南电视台的渊源深厚,二者在时代发展中相互成就,共同书写着戏曲艺术的当代篇章,豫剧,旧称“河南梆子”,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河南地区,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它以高亢激越、豪迈奔放的唱腔著称,表演贴近生活、朴实自然,题材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深受中原百姓喜爱,从田间地头的草台班子到现代化的专业剧场,豫剧始终是河南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河南电视台则通过荧屏这一现代化媒介,让这门古老艺术插上了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河南电视台对豫剧的推广始于建台之初,1958年电视台开播不久,便尝试将豫剧舞台搬上荧屏,虽然设备简陋、形式单一,但为豫剧的传播开辟了新途径,上世纪80年代,随着电视普及,河南电视台推出《戏曲舞台》栏目,定期播放豫剧经典剧目,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朝阳沟》等,这些剧目通过电视信号走进千家万户,让无数观众第一次在家欣赏到完整的豫剧表演。《花木兰》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唱段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旋律,而《朝阳沟》中银环栓宝的农村爱情故事,更是因其贴近生活的剧情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这一时期的传播,让豫剧突破了地域限制,在全国范围内积累了大量观众,也为河南电视台赢得了“戏曲强台”的美誉。
进入90年代,河南电视台推出了一档现象级戏曲节目——《梨园春》,1994年《梨园春》正式开播,以“弘扬民族文化、振兴豫剧艺术”为宗旨,通过“擂台赛”的形式,为普通戏迷提供了展示才艺的平台,节目一经推出便引发轰动,每周末的播出成为许多家庭固定的“视听盛宴”,舞台上,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稚气未脱的孩童,都能一板一眼地演唱豫剧选段;舞台下,观众们随着剧情时而欢笑时而落泪,喝彩声此起彼伏。《梨园春》不仅挖掘了众多民间戏曲人才,更通过明星嘉宾、名家新秀的加盟,让豫剧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常香玉、唐喜成、牛淑贤等豫剧大师多次做客节目,亲授技艺;小香玉、李树建等中青年艺术家则通过新编剧目,为豫剧注入时代活力,据统计,《梨园春》开播二十余年来,累计播出超过1500期,观众覆盖全国乃至海外,成为“中国电视戏曲第一品牌”,也让豫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蓬勃生机。
为了让豫剧更好地适应现代传播需求,河南电视台不断创新节目形式,拓展传播渠道,在内容上,除了传统的经典剧目,还鼓励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豫剧,如《焦裕禄》《红旗渠》《村官李天成》等,这些作品将豫剧艺术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讲述了河南人自己的故事,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在形式上,引入“戏曲+综艺”“戏曲+科技”等元素,如《梨园春》特别节目中融入AR技术,让虚拟场景与真人表演相得益彰;在春节联欢晚会等大型活动中,豫剧与歌舞、杂技、武术等形式跨界融合,呈现出别样的艺术魅力,在传播渠道上,除了传统电视频道,河南电视台还积极布局新媒体,通过“大象新闻”客户端、抖音、快手等平台推出“豫剧小课堂”“名家名段赏析”等短视频内容,让年轻观众通过碎片化时间了解豫剧、爱上豫剧,数据显示,仅“大象新闻”平台上的豫剧相关内容,年播放量就超过10亿次,00后”观众占比逐年提升,豫剧正逐渐成为年轻人的“新国潮”。
豫剧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河南电视台的持续耕耘,而河南电视台的文化影响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豫剧这一核心IP,二者相互成就,共同构建了河南独特的文化标识,豫剧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电视台则通过豫剧的传播,向世界展示了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从乡村舞台到国际舞台,从电视荧屏到数字网络,豫剧在河南电视台的推动下,正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走向未来,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
以下是关于河南电视台与豫剧的相关问答:
Q1:《梨园春》为什么能成为长盛不衰的戏曲节目?
A1:《梨园春》的长盛不衰,首先得益于其精准的定位——“贴近百姓、服务戏迷”,节目以“擂台赛”为核心形式,为普通观众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了大众的参与热情;内容上兼顾经典与创新,既保留《穆桂英挂帅》《秦香莲》等传统剧目的精髓,又鼓励《焦裕禄》等现代新创作品,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节目注重名家与戏迷的互动,邀请常香玉、李树建等大师传艺,也让普通戏迷有机会与同台献艺,增强了观众的归属感;河南电视台不断革新传播手段,从电视直播到新媒体互动,始终紧跟时代步伐,让节目始终保持活力。
Q2:豫剧如何通过现代传媒吸引年轻观众?
A2:豫剧吸引年轻观众,关键在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内容上,创作贴近年轻人生活的现代题材剧目,如校园豫剧《青春圆梦》、青春版《白蛇传》等,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和故事引发共鸣;在形式上,结合流行文化元素,如将豫剧唱段改编成流行歌曲、融入动漫形象,或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出“豫剧变装”“戏曲手势舞”等趣味内容,降低观看门槛;在传播上,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开展“豫剧知识问答”“线上戏迷擂台”等活动,鼓励年轻用户参与创作和分享,让他们从“观众”变为“参与者”,从而真正爱上这门传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