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河南豫剧朝阳沟为何能成为经典豫剧剧目?

《朝阳沟》作为河南豫剧现代戏的里程碑之作,自1958年由剧作家杨兰春创作、豫剧大师常香玉主演以来,便以浓郁的中原风情、鲜活的人物群像和扎根时代的主题,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现代戏”的典范,它不仅是一部戏,更是一代人的精神记忆,一曲献给乡村建设的青春赞歌。

来个河南豫剧朝阳沟

故事从城市知识青年银环的视角展开:高中毕业的她,响应“上山下乡”号召,与恋人栓保约定,一同前往栓保家乡——偏远的朝阳沟务农,初到农村,银环面对陌生的土炕、繁重的农活(如锄地、担水)、乡亲们直白的方言,产生了强烈的不适应,甚至偷偷收拾行李准备回城,这一幕被栓保娘撞见,朴实的老母亲用“庄稼人没地咋活”的道理开导她,栓保也以“咱朝阳沟的好日子才开头”鼓励她,转折发生在一次暴雨中,银环与乡亲们共同抢收庄稼,看到大家赤脚泥泞却干劲十足,她第一次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又跟着栓保爹学种菜,听他讲“土地不会亏勤快人”,逐渐理解了农村的价值,银环撕掉了回城车票,在朝阳沟扎下根,从“城里来的学生娃”变成了“能下地的银环嫂”,剧情没有刻意拔高,而是通过“学锄地”“闹分家”“庆丰收”等生活片段,展现了她从“理想主义”到“脚踏实地”的成长,也折射出20世纪50年代青年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精神风貌。

剧中人物塑造堪称“活的中原人”,银环的“娇气”与“韧劲”交织:她怕脏怕累,却肯凌晨起床学挑水;她因栓娘一句“小姐脾气”赌气,却偷偷为生病的大娘熬粥,栓保则是典型的农村青年形象——实诚、勤劳,不会说漂亮话,却用“我给你挖野菜”“我给你编筐”的行动表达爱意,最出彩的是栓娘,她嘴上“嫌弃”银环“吃不得苦”,却把攒了半年的鸡蛋煮给银环;得知银环想家,连夜给她做棉鞋,这位农村母亲的“刀子嘴豆腐心”,充满了中原人特有的质朴与温情,就连次要角色如“二大娘”的爽朗、“老小孩”的调皮,都带着泥土的芬芳,让整个朝阳沟仿佛成了一个有呼吸、有温度的“中原小社会”。

艺术上,《朝阳沟》实现了豫剧传统程式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唱腔上,它保留了豫剧梆子腔的高亢激越,又根据人物性格调整了旋律:银环的唱段如《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细腻婉转,带着城市青年的书卷气;栓保的《朝阳沟好地方》则质朴豪放,甩腔中带着泥土的厚重,表演上,演员将传统戏曲的“手眼身法步”融入生活动作——银环学锄地时,锄头“起落”的节奏暗合身段;栓担水时,扁担“颤悠”的韵律呼应台步,让日常劳动有了戏曲美感,语言更是全剧的灵魂,河南方言的运用堪称教科书级别:“中(行)”“恁(你们)”“恁娘(你妈)”“俺村儿”等词汇,搭配“麦子焦了割,豆子熟了收”这样的农谚,让观众瞬间“掉进”中原农村的氛围里,难怪老戏迷常说:“听《朝阳沟》的戏,就像喝碗热胡辣汤,从嗓子暖到心窝。”

来个河南豫剧朝阳沟

六十余年来,《朝阳沟》的舞台从未冷清,从常香玉到小香玉、虎美玲,一代代豫剧名家不断演绎它;电影、电视剧、连环画等多种形式的改编,让它的影响力突破剧场;甚至“朝阳沟”本身,也因戏成为河南真实的旅游景点,成为“扎根农村”的精神符号,它之所以能穿越时空,正在于它用“人”的故事代替了“口号”的说教——银环的迷茫与选择,栓保的坚守与担当,栓娘的包容与智慧,这些情感是共通的,无论哪个年代,都能引发观众对“青春何为”“价值何在”的思考。

项目
创作时间 1958年
编剧 杨兰春
首演主演 常香玉(饰银环)
剧情主线 城市知识青年银环与农村青年栓保的爱情及银环扎根农村的成长故事
核心主题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扎根农村、建设家乡的时代精神
经典唱段 《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朝阳沟好地方》《人也留地也留》等
艺术成就 开创豫剧现代戏先河,成为戏曲与时代结合的典范,获“文华大奖”等多项荣誉

FAQs

问:《朝阳沟》为什么能成为豫剧现代戏的经典,历经六十余年仍经久不衰?
答:它以真实生活为底色,没有“高大全”的英雄,只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银环的“想家”、栓娘的“唠叨”,都让观众感到亲切;艺术上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平衡,豫剧唱腔与农村生活动作的结合,既保留了戏曲韵味,又充满生活气息;其“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主题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无论哪个年代,青年都能从中找到理想与现实的共鸣点。

来个河南豫剧朝阳沟

问:《朝阳沟》中的银环形象对当代青年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银环的成长故事,本质是“理想如何在现实中落地”的范本,她从“怕吃苦”到“肯吃苦”,从“想逃离”到“愿留下”,告诉我们:青春的价值不在于“待在舒适区”,而在于“在需要的地方发光”,当代青年面对“内卷”“躺平”的讨论,银环的经历启示我们:真正的成长,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它;真正的价值,是把个人选择与时代需求结合起来,哪怕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活出“朝阳沟”式的热烈与坚定。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