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作为中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地域特色,而张艳萍作为当代豫剧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艺术生涯中的“花钱”行为,实则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坚守、对艺术品质的极致追求,以及对行业发展的深度投入,这些支出并非简单的消费,而是围绕“豫剧传承”这一核心展开的系统性投入,涵盖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公益推广等多个维度,折射出一位戏曲人对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艺术传承:为“守正创新”的必要投入
张艳萍深知,豫剧的生命力在于传统根基的稳固与时代审美的融合,在艺术传承层面,她的“花钱”首先体现在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学习上,为深入挖掘豫剧不同流派(如常派、陈派、崔派等)的精髓,她曾多次拜访老一辈艺术家,支付拜师学艺的束脩、差旅费及资料整理费用,仅2018-2020年间,用于流派研究的支出就超过20万元,包括购买珍贵老唱片、手抄剧本,以及邀请老艺人进行口传心授的“非遗记录”费用,为还原传统戏服、道具的工艺,她坚持定制而非租赁:一件“蟒袍”需选用真丝缎,手工刺绣耗时3个月,成本达1.2万元;一套“头面”(戏曲头饰)需镶嵌银镀铜镀点翠,费用近8000元,单是2022年为复排经典剧目《秦香莲》,她在道具定制上的支出就超过5万元,这些看似“奢侈”的花费,实则是为了确保舞台呈现的“原汁原味”,让观众感受到豫剧最本真的艺术魅力。
在创新表达上,她的支出则更具前瞻性,为吸引年轻观众,她尝试将豫剧与现代表现形式结合,如2021年创排的青春版《花木兰》,投入30万元用于多媒体舞台设计、交响乐伴奏改编,甚至邀请年轻团队制作动画短片进行剧情预热,这种“传统+现代”的投入,虽面临“是否偏离传统”的争议,却让豫剧在短视频平台获得超千万播放量,吸引了大量“95后”“00后”观众走进剧场。
团队运营:为“剧团生存”的持续投入
作为某市级豫剧团的团长,张艳萍的“花钱”很大程度上用于维持剧团的正常运转,戏曲剧团是非营利性文化单位,收入主要依赖政府补贴和演出票房,而支出却涵盖演员薪酬、服装道具维护、场地租赁、排练场地水电等多个方面,以2023年为例,剧团全年支出约150万元,
- 演员薪酬:45万元(包括20名正式演员及10名学员的基本工资,平均月薪3000元,低于当地平均水平);
- 服装道具维护:30万元(定期修补戏服、更新老化道具,如2023年更换了20套因长期使用破损的戏衣);
- 场地与排练:25万元(剧场租赁费每月1.5万元,排练场地水电及器材维护费每月1万元);
- 演出成本:50万元(包括交通费、化妆费、舞台设备运输费,每次下乡演出成本约8000元,全年下乡演出超60场)。
为缓解资金压力,张艳萍曾多次自掏腰包垫付剧团开支,2022年疫情期间,演出停滞,剧团连续3个月无收入,她个人拿出8万元为演员发放基本生活费,确保团队不散。“剧团就像家,不能让它垮了。”她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垫钱”行为,她还投入20万元改善演员住宿条件,将剧团老旧宿舍改造为带独立卫浴的集体宿舍,虽然短期内增加了支出,却提升了演员的归属感和排练积极性。
人才培养:为“后继有人”的战略投入
豫剧的传承关键在人,张艳萍将“花钱”的重点之一放在青年演员培养上,她主导的“豫剧新苗计划”,每年投入15万元用于:
- 学员选拔与培训:与当地戏曲学校合作,选拔10名有潜力的学员,支付其在校期间的学费补贴(每人每年5000元),并邀请剧团骨干演员担任兼职教师,每周开展2次免费培训;
- 实践机会创造:每年为青年演员安排10场“小剧场演出”,承担所有成本(灯光、音响、服装),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 比赛与进修资助:支持青年演员参加省级以上戏曲比赛,2023年资助5名学员参加“中国豫剧青年演员大赛”,每人报名费、服装费、差旅费合计1.2万元,最终1人获“新秀奖”,2人获“提名奖”。
这些投入短期内看不到直接回报,却为豫剧储备了后备力量,她常对学员说:“现在花多少钱培养你们,都是为了将来能让豫剧走得更远。”
公益推广:为“文化普及”的普惠投入
为让更多人了解豫剧,张艳萍积极投身公益推广,相关支出年均超过10万元,她发起“豫剧进校园”活动,每年走进20所中小学,为学生们免费开设戏曲体验课,内容包括豫剧历史、身段教学、脸谱绘制等,教材及道具均由她个人出资采购;她还定期在社区、养老院举办“惠民演出”,不收取任何费用,反而自掏腰包支付演员的交通补贴和餐费(每场约2000元),2023年,她联合本地媒体推出“豫剧小课堂”短视频系列,投入5万元用于拍摄和剪辑,该系列在抖音平台播放量超500万,成为许多孩子认识豫剧的“第一课”。
个人生活:简朴与艺术的平衡
尽管在艺术和事业上投入巨大,张艳萍的个人生活却极为简朴,她不穿名牌服装,日常出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唯一的“奢侈”是收藏戏曲相关书籍和音像资料,每年在这方面支出约2万元。“钱要花在刀刃上,我的刀刃就是豫剧。”她曾这样归纳自己的消费观,这种“简朴生活+艺术投入”的平衡,让她成为团队眼中的“拼命三娘”,也成为豫剧界坚守初心的典范。
张艳萍“花钱”项目分类概览
支出类别 | 具体项目 | 年均金额(万元) | 核心意义 |
---|---|---|---|
艺术传承 | 拜师学艺、道具定制、流派研究 | 25-30 | 守正创新,保留豫剧传统精髓 |
团队运营 | 演员薪酬、场地租赁、演出成本 | 150(剧团总支出) | 维持剧团生存,保障艺术生产 |
人才培养 | 学员补贴、实践机会、比赛资助 | 15 | 储备后备力量,推动传承延续 |
公益推广 | 进校园活动、惠民演出、短视频制作 | 10-15 | 普及豫剧文化,扩大受众范围 |
个人生活 | 资料收藏、简朴日常 | 2 | 以身作则,践行艺术初心 |
FAQs
问题1:有人认为戏曲演员在艺术上的“高投入”是一种资源浪费,您怎么看?
解答:戏曲是“角儿”的艺术,更是“慢工出细活”的艺术,张艳萍的“高投入”并非浪费,而是对文化价值的尊重,比如一件定制戏服,虽成本高昂,却能确保舞台呈现的精准度,让观众感受到豫剧服饰文化的精妙;对青年演员的培养,看似短期回报低,实则是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避免传统艺术断层,文化传承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文化账”和“未来账”。
问题2:在数字化时代,豫剧面临观众老龄化的挑战,您的“花钱”方向是否需要调整?
解答:数字化确实是机遇,但核心仍是“内容为王”,我的投入会继续围绕“传统根基”和“年轻表达”两个方向:继续加大对传统剧目、技艺的抢救性投入,比如用数字化手段记录老艺术家的表演,建立豫剧数据库;增加对新媒体传播的投入,比如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开发“豫剧动画”“戏曲综艺”等内容,让豫剧以更贴近年轻人的方式传播,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花钱的最终目的,都是让豫剧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