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沁源县戏曲协会如何传承地方戏曲文化?

沁源县戏曲协会成立于2005年,是由沁源县文化和旅游局主管、民政局注册登记的县级戏曲类专业社会团体,旨在传承地方戏曲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养戏曲艺术人才,是沁源县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力量,协会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植根民间、服务群众、传承经典、创新发展”的宗旨,为沁源县戏曲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持久活力。

沁源县戏曲协会

协会组织架构完善,在理事会的领导下,设有艺术指导委员会、培训部、演出部、宣传部等职能部门,现有正式会员136人,涵盖老、中、青三代戏曲爱好者,60岁以上会员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活跃于乡村舞台的民间艺人,他们掌握着纯正的传统唱腔和表演技艺;36-60岁会员是协会演出的中坚力量,涵盖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具备丰富的舞台经验;35岁以下青年会员占比逐年提升,通过“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吸纳的新生力量,为戏曲传承注入青春活力,为清晰展示成员结构,特统计如下:

年龄段 人数(人) 占比(%) 主要行当
60岁以上 48 35 老生、青衣、花脸
36-60岁 61 45 小生、花旦、老旦、丑角
35岁以下 27 20 武生、闺门旦、文丑

在活动开展方面,协会年均组织各类戏曲演出、培训、交流等活动50余场,形成“四季有戏、月月有演出”的文化惠民品牌。“戏曲进乡村”活动覆盖全县14个乡镇、200余个行政村,累计演出超300场,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让偏远山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戏曲进校园”走进23所中小学,开设戏曲兴趣班18个,培养青少年学员500余人,通过《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经典选段教学和演出,让传统文化浸润童心,人才培养上,协会定期举办“戏曲暑期培训班”“老艺人收徒仪式”,邀请晋剧、上党梆子非遗传承人授课,累计培养专业演员30余人,其中5人获得省级戏曲比赛奖项,12人入选市级非遗传承人名录,协会历时5年抢救性挖掘整理传统剧目,记录《打金枝》《清风亭》等剧目28部,整理唱腔谱、身段谱15册,为地方戏曲留下珍贵“活化石”。

近年来,协会积极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承方式,除本地舞台外,先后赴太原、长治等地举办“沁源戏曲专场演出”8场,获评“山西省优秀基层戏曲协会”称号,为吸引年轻群体,协会开通“沁源戏曲”抖音账号,发布戏曲短视频200余条,单条最高播放量超50万次,吸引粉丝3万余人;结合红色文化创作现代戏曲《沁源魂》《英雄山》,用戏曲讲述本土革命故事,实现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的融合传承,让古老戏曲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FAQs

沁源县戏曲协会

Q1:沁源县戏曲协会如何吸引年轻人参与戏曲传承?
A1:协会通过“线上+线下”双轮驱动吸引年轻人:线下开展“戏曲体验日”“亲子戏曲课堂”,用趣味化、互动化方式降低戏曲入门门槛,如脸谱绘制、身段体验等活动;线上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戏曲变装”“唱腔挑战”等内容,将流行音乐元素与传统唱段结合,推出“戏曲版流行歌”等创新内容,让年轻人感受到戏曲的时尚魅力,与县职业中学合作开设戏曲专业班,提供升学和就业渠道,为青年戏曲人才搭建成长阶梯,目前已有20余名青年学员通过专业班考入戏曲院校或加入专业剧团。

Q2:协会未来在戏曲传承方面有什么发展规划?
A2:未来三年,协会计划实施“三个一”工程:建设一个“沁源戏曲传习所”,集培训、演出、展示于一体,配备专业排练厅和非遗展示区;打造一台原创精品剧目《沁源烽火》,以沁源围战为背景,融合现代舞台技术,讲好本土红色故事;培养一批“戏曲小传承人”,通过“老带新”结对机制,组织老艺人每周开展2次集中授课,确保戏曲艺术后继有人,协会还将推动“戏曲+旅游”融合发展,在沁源生态文化旅游节期间举办戏曲专场,吸引游客体验传统文化,力争将沁源戏曲打造成省级文化名片。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