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单县豫剧团抬花轿表演有何独特艺术风格与民俗文化价值?

单县,这片镶嵌在鲁西南平原上的土地,自古便有“中原锁钥”之称,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单县豫剧团以传承和演绎豫剧经典为己任,而传统剧目《抬花轿》更是剧团的“金字招牌”,承载着几代人的艺术记忆与地方情感,自上世纪中期成立以来,单县豫剧团始终扎根民间,将河南豫剧的激昂高亢与鲁西南的乡土风情相融合,使《抬花轿》成为鲁豫两省交界处百姓喜闻乐见的“年戏”“节庆戏”,每逢婚嫁、庙会或重大节庆,剧团的上演总能让十里八乡的观众扶老携幼、闻讯而来。

单县豫剧团抬花轿

《抬花轿》的故事取材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民间传说,讲述了吏部尚书周子斌之女周月英,因不满父母包办婚姻,于元宵佳节在府楼抛绣球择婿,穷书生吴彦恰巧路过,被绣球击中,周月英见其虽衣着朴素却气宇轩昂,心生爱慕,周母虽觉吴彦家境贫寒,却拗不过女儿,只得允婚,成亲之日,周月英乘坐八抬大花轿,在热闹的唢呐声中前往吴家,途中,轿夫们风趣幽默的唱词与动作,为这段婚姻增添了许多欢声笑语;洞房花烛夜,周月英与吴彦从羞涩到相知,一段美满姻缘由此展开;后吴彦赴京赶考,高中状元,衣锦还乡,夫妻团圆,皆大欢喜,全剧以“喜剧”为底色,通过“抛绣球”“坐花轿”“洞房夜”“状元归”等情节,展现了古代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单县豫剧团的《抬花轿》之所以能经久不衰,离不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唱腔设计上,剧团以豫剧“豫东调”为主,旋律明快流畅,节奏鲜明,尾音拖长而富有感染力,尤其是周月英的唱段,既有闺阁小姐的婉转细腻,又有少女的灵动活泼,府门外三声炮花轿起动”一段,开头以高亢的“起腔”引出,表现新娘出嫁的喜悦与期盼,中段转为“慢板”,细腻描绘花轿行进中的所见所闻,尾音突然收住,模拟花轿“颠簸”时的突然停顿,既生动又富有戏剧性,在表演程式上,“抬轿”一折堪称经典,四位轿夫通过“颤轿”“扭轿”“翻身轿”“跳轿”等动作,将花轿的颠簸感演绎得淋漓尽致,演员们需配合默契,脚步整齐划一,膝盖微颤以模拟轿子的晃动,时而让轿子“忽高忽低”,时而“左右摇摆”,同时伴着即兴的唱词与插科打诨,引得观众捧腹大笑,这种“歌舞演故事”的表演形式,不仅考验演员的基本功,更需具备丰富的舞台经验与即兴发挥能力。

服饰道具方面,单县豫剧团的《抬花轿》极具传统审美,花轿为木质雕花,轿身以红漆为底,饰以金凤牡丹、祥云瑞兽等图案,轿顶悬挂流苏,轿帘绣有“囍”字,尽显富贵喜庆;周月英身着凤冠霞帔,红盖头半掩,鬓边珠翠摇曳,行走间环佩叮当,娇艳动人;轿夫则身着短打劲装,绑腿快靴,腰系红绸,既便于动作施展,又增添了喜庆氛围;唢呐、锣鼓等传统乐器的运用,更是将婚礼的热闹气氛推向高潮,尤其是“百鸟朝凤”唢呐曲响起时,观众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婚嫁现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

单县豫剧团抬花轿

为更直观呈现《抬花轿》的艺术特色,现将经典折子戏的表演亮点整理如下:

折子戏名称 表演重点 经典唱段片段 人物情感
抛绣球 周月英登楼抛绣球,吴彦接球时的反应 “绣球儿飘飘落尘埃,天赐良缘莫疑猜” 周月英:期待、羞涩;吴彦:惊讶、欣喜
坐花轿 轿夫抬轿的程式化动作,周月英坐轿时的神态 “府门外三声炮花轿起动,周月英坐轿中心潮不平” 周月英:喜悦、忐忑;轿夫:风趣、卖力
洞房夜 吴彦与周月英的初次互动,试探与羞涩 “相公进房休慌忙,红盖头下是娇娘” 周月英:娇羞、试探;吴彦:憨厚、真诚
状元归 吴彦衣锦还乡,夫妻团圆的喜悦 “金殿之上皇榜开,吴彦高中状元来” 夫妻:激动、幸福;众人:祝贺、羡慕

在传承与创新中,单县豫剧团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剧团的老艺人常说:“《抬花轿》的戏在‘情’,更在‘真’。”为了保留剧目的原汁原味,剧团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老一辈演员的表演经验、唱腔技巧逐代相传;为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剧团在剧本上删减了部分冗长情节,在唱腔中融入了通俗化的元素,在舞台灯光、布景上加入了现代科技,让传统剧目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坐花轿”一折中,传统表演仅靠演员的肢体动作模拟轿子晃动,如今则通过机械装置辅助,使轿子的颠簸感更加真实;在“洞房夜”中,灯光由暗转明,营造出温馨浪漫的氛围,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多年来,单县豫剧团的《抬花轿》不仅活跃在鲁西南的乡村舞台,还多次走出山东,到河南、江苏等地交流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2008年,该剧目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进一步提升了其艺术地位与社会影响力,剧团的青年演员们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让《抬花轿》这朵豫剧之花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

单县豫剧团抬花轿

相关问答FAQs

问:单县豫剧团的《抬花轿》与其他豫剧团的版本相比,有哪些独特的地域特色?
答:单县豫剧团的《抬花轿》在保留豫剧核心程式的基础上,深度融合了鲁西南地区的民间艺术元素,其一,抬轿动作中融入了当地“秧歌步”的节奏感,脚步更轻快活泼,轿夫的唱词中也夹杂了鲁西南方言词汇(如“恁”“中”“俺”),使表演更具乡土气息;其二,唱腔吸收了山东梆子的“硬起腔”,音调高亢激越,尾音短促有力,更适合农村露天演出的环境;其三,剧本语言更贴近百姓生活,例如周月英与轿夫的对话中加入了“大娘您放心,俺抬轿稳得很”等口语化表达,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这些地域特色使单县版的《抬花轿》既保留了豫剧的“大气”,又充满了鲁西南的“土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问:观看《抬花轿》时,观众最容易被哪些表演细节打动?
答:观众最容易被“抬轿”的互动细节和“洞房”的情感细节打动。“抬轿”时,轿夫们不仅要有整齐划一的动作,还需通过眼神、表情与坐轿的周月英形成“默契”:当周月英故意将轿子“晃”得厉害时,轿夫会夸张地踉跄几步,引得观众哄堂大笑;当周月英因紧张而抓紧轿帘时,轿夫会放慢脚步,唱起安慰的唱段,这种“一闹一静”的互动极具生活气息。“洞房”一折中,演员们通过“水袖功”“眼神戏”等细腻表演展现人物心理:周月英低头抿嘴、偷偷抬眼瞟吴彦的羞涩,吴彦搓手、挠头、欲言又止的憨厚,没有过多台词却让观众感受到新婚夫妻的甜蜜与青涩,这些细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传统戏曲“以形传神”的生动体现,也是《抬花轿》历经百年仍能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