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作为中国地方戏曲的重要剧种,以其高亢激越的唱腔、贴近生活的表演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原大地上流传百年,成为河南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豫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张海龙是一位不可忽视的名字,而他主演的豫剧《朝阳城》,更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时代精神,成为近年来豫剧舞台上的标杆之作,让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张海龙是河南省豫剧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工老生行当,师承豫剧大师唐喜成,深得“唐派”艺术精髓,嗓音洪亮厚实,扮相端庄大气,表演沉稳中见张力,被誉为“当代豫剧老生领域的领军者”,他从艺数十年来,扎根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在继承唐派“脑后音”“擞音”等独特技法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对唱腔和表演进行创新性探索,形成了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气息的艺术风格,他主演的《三哭殿》《辕门斩子》《七品知县卖红薯》等传统剧目久演不衰,而《朝阳城》则是他艺术生涯中一次重要的突破,标志着其从传统戏表演向现代戏创作的成功跨越。
豫剧《朝阳城》是一部以乡村振兴为背景的现实题材作品,由河南省豫剧三团(以现代戏创作见长的国家级院团)创排,张海龙领衔主演,该剧以中原地区某贫困村“朝阳沟”的蜕变历程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李朝阳(张海龙饰)放弃城市优渥生活,回到家乡担任村支书,带领村民克服重重困难,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美丽乡村的故事,全剧没有刻意拔高的英雄叙事,而是通过土地流转、电商扶贫、生态治理等真实可感的情节,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精神觉醒和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关照,又充满了昂扬向上的奋斗力量。
作为一部现代戏,《朝阳城》在艺术呈现上实现了传统戏曲与时代审美的深度融合,在唱腔设计上,张海龙充分发挥唐派老生的优势,将高亢激越的“豫东调”与深情婉转的“豫西调”相结合,为不同情境设计个性化的唱段,在“返乡抉择”一场中,他以苍劲的“慢板”抒发对家乡的眷恋与对未来的迷茫;在“攻坚破难”一场中,则用明快的“二八板”和富有冲击力的“垛子板”,展现主人公带领村民实干争先的决心,唱腔既保留了豫剧的“乡土味”,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的节奏感,让年轻观众也能感受到传统唱腔的魅力,在表演上,他突破了传统老生“程式化”的动作,将生活中的细节融入舞台——比如帮村民挑水时肩头的晃动、查看作物时蹲下的姿态、面对质疑时紧锁的眉头,这些真实而细腻的表演,让李朝阳这个角色有血有肉,仿佛就是身边那个熟悉的“邻家支书”。
舞台美术同样是《朝阳城》的一大亮点,该剧摒弃了传统戏曲“一桌二椅”的简约布景,采用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设计风格:背景中连绵的青山、错落的梯田、崭新的民居,通过多媒体投影呈现出四季变换的景象,既有中原大地的壮美,又充满了现代乡村的生机;灯光设计则随着剧情推进变化——开场的冷色调象征乡村的贫困与萧条,发展中的暖色调呼应村民的希望与热情,高潮处的光影交错强化了戏剧冲突,让观众在视觉冲击中沉浸式感受乡村变迁,服装道具也极具生活质感,张海龙饰演的李朝阳始终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布鞋、打着补丁的工装,与其他角色的现代化服饰形成对比,凸显了他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形象。
《朝阳城》自2019年首演以来,已在全国巡演百余场,累计观众超百万人次,先后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荣誉,被誉为“新时代豫剧现代戏的典范之作”,它的成功,不仅在于张海龙等演员的精湛表演,更在于它找到了传统戏曲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用戏曲的“程式”讲述现代的故事,用传统的“唱念”表达时代的情感,正如张海龙在一次采访中所说:“豫剧不能只活在博物馆里,要让老艺术在新时代‘活’起来,就必须走进生活、贴近人民,讲好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朝阳城》的艺术特色,以下是其核心要素的简要归纳:
维度 | 艺术特色 |
---|---|
题材定位 | 现实主义题材,聚焦乡村振兴,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展现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奋斗历程。 |
唱腔设计 | 融合唐派老生唱腔与现代音乐节奏,高亢与婉转结合,既有传统韵味又具时代感。 |
表演风格 | 突破程式化表演,融入生活细节,以真实、细腻的塑造人物形象,贴近观众审美。 |
舞台美术 | |
社会意义 | 弘扬新时代奋斗精神,展现乡村振兴成果,推动豫剧艺术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吸引年轻观众。 |
相关问答FAQs
Q1:张海龙在《朝阳城》中塑造的李朝阳这一角色,与传统豫剧中的“清官”“英雄”形象有何不同?
A1:与传统豫剧中的“清官”(如《七品知县卖红薯》唐成)或“英雄”(如《穆桂英挂帅》杨宗保)相比,李朝阳更具有“当代性”和“平民性”,传统角色往往带有“高大全”的理想化色彩,而李朝阳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会因村民的不理解而委屈,会因创业的失败而焦虑,也会因家人的反对而纠结,张海龙通过细腻的表演,展现了角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成长,让观众感受到基层干部的真实情感与责任担当,这种“接地气”的形象塑造,让传统戏曲中的“人物类型”转化为“时代典型”,更具感染力。
Q2:《朝阳城》作为现代戏,在保留豫剧传统韵味的同时,做了哪些创新尝试?这些创新是否会影响豫剧的“本真性”?
A2:《朝阳城》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音乐上,在传统板式基础上融入了交响乐、电子音乐等元素,增强音乐的层次感和现代感;二是表演上,借鉴话剧、影视的表演方法,减少程式化动作,增加生活化的细节;三是题材上,紧扣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时代主题,让戏曲内容与当下社会同频共振,本真性”,该剧的创新并非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核心的豫剧唱腔、念白、锣鼓点等传统元素依然保留,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更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正如豫剧大师常香玉所说“戏比天大”,只要能更好地传递戏曲的精神内核,创新恰恰是传统艺术传承的生命力所在。《朝阳城》的成功证明,传统戏曲与时代审美并非对立,关键在于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让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