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成败萧何京剧完整版

“成败萧何”是京剧传统剧目中取材于楚汉相争历史故事的经典作品,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为核心立意,深刻展现了权力场中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无奈,全剧以韩信的人生轨迹为主线,串联起萧何、刘邦、吕后等历史人物的政治博弈,通过戏剧化的冲突揭示了“功高震主”的悲剧宿命。

成败萧何京剧完整版

剧情起于韩信早年投奔刘邦却未被重用,愤而离去,丞相萧何深知韩信军事才能,连夜追回并力荐其为大将,助刘邦建立汉朝——此为“成也萧何”;汉朝建立后,刘邦猜忌功臣,吕后与萧何为自保,设计诱杀韩信——此为“败也萧何”,全剧通过“月下追韩信”“登台拜将”“十面埋伏”“长乐宫诛韩信”等经典场次,既展现了韩信的军事奇才与人生辉煌,也刻画了萧何在忠君与惜才之间的挣扎,最终以萧何面对韩信头颅时的复杂独白收尾,引发对权力、忠诚与人性异化的深刻反思。

剧中人物塑造极具张力:萧何作为核心人物,既有“月下追贤”的慧眼与魄力,也有“明哲保身”的妥协与无奈,其唱念做打以老生行当为基础,唱腔苍劲深沉,念白字字千钧,尤其在“追韩信”“闻噩耗”等场次,通过眼神的凝滞与身段的微颤,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外化为舞台形象;韩信则以“武生应工”,身段挺拔,唱腔高亢,在“点将”“布阵”等戏码中尽显大将风范,而“被围”“被诛”时的悲愤与不甘,则形成强烈的悲剧对比;刘邦与吕后则分别通过“帝王气度”与“阴狠决绝”的表演,构建了权力场中的压迫性氛围。

从艺术特色看,该剧融合了京剧唱、念、做、打的综合表现力,尤其在“追韩信”一场中,通过虚拟的趟马、圆场等程式化动作,配合急促的锣鼓点,将萧何的焦急与追兵的紧迫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长乐宫”一场中,则通过慢节奏的唱腔与静态的身段,营造出肃杀压抑的氛围,凸显韩信的悲剧命运,剧本对历史事件的取舍与重构,既保留了“萧何追韩信”“韩信被诛”等核心情节,又通过细节描写深化人物心理,如萧何呈上韩信首级时的颤抖双手,成为全剧最具冲击力的舞台瞬间。

成败萧何京剧完整版

以下为该剧艺术特色简表:

艺术元素 表现特点 代表场次举例
行当表演 老生(萧何)侧重唱念做打的结合,武生(韩信)突出身段与气势,净/老生(刘邦)表现帝王威仪 月下追韩信、长乐宫诛韩信
唱腔设计 萧何以二黄慢板、原板表现内心挣扎,韩信以西皮流水、快板展现豪情 萧何劝韩信登台、韩信点将布阵
舞台程式 趟马、圆场表现追兵,亮相、髯口功表现情绪,虚拟道具增强场景感 月下追韩信、十面埋伏
人物心理刻画 通过眼神、身段、唱腔的细微变化,展现忠君与惜才、自保与愧疚的矛盾 萧何闻韩信死讯、韩信临终悲歌

作为经典历史剧,“成败萧何”不仅是对楚汉历史的艺术再现,更通过个体命运折射出权力逻辑下的人性困境,其“功高不赏、鸟尽弓藏”的主题至今仍具现实意义,历代京剧名家如周信芳、马连良、李和曾等均曾塑造过经典的萧何形象,使该剧成为展现老生艺术魅力的重要载体。

FAQs
问:“成败萧何”中萧何的形象为何具有复杂性?
答:萧何形象的复杂性源于其双重身份——作为刘邦的臣子,他需效忠皇权,参与诛杀韩信以消除猜忌;作为惜才的智者,他深知韩信的功绩与无辜,内心充满愧疚与挣扎,这种“忠君”与“惜才”的矛盾,使他在剧中既有“月下追贤”的义举,也有“长乐宫献计”的妥协,最终成为权力机器中的悲剧参与者,而非单纯的“奸臣”或“忠臣”,从而深刻揭示了封建体制下人性的异化。

成败萧何京剧完整版

问:京剧“成败萧何”的“成”与“败”如何通过舞台表演呈现?
答:“成”的段落(如“登台拜将”)通过明快的节奏、高亢的唱腔、挺拔的身段展现韩信的辉煌与萧何的欣慰,舞台灯光以暖色调为主,营造胜利氛围;“败”的段落(如“长乐宫诛韩信”)则通过慢节奏的唱腔、凝滞的身段、压抑的锣鼓,配合冷色调灯光,突出萧何的痛苦与韩信的悲愤,尤其在“萧何捧韩信首级”一场,通过其颤抖的双手、呆滞的眼神和苍凉的念白,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主题具象化为极具冲击力的舞台瞬间。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