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王珮瑜跨界演唱京剧,她的独特演绎如何平衡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

王珮瑜作为当代京剧界余派老生的杰出代表,以其对传统艺术的坚守与创新演绎,在京剧传承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她自幼受家庭熏陶,6岁学戏,12岁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主攻老生,先后师从王思及、朱家溍等名师,深得余派艺术精髓,凭借扎实的功底、醇厚的嗓音与细腻的表演,她不仅成为当今京剧舞台上备受瞩目的“余派传人”,更以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让古老京剧在当代焕发新生。

王珮瑜演唱的京剧

王珮瑜的演唱以“韵味醇厚、简洁精准”著称,完美诠释了余派“以字行腔、以情带声”的艺术追求,她的嗓音“宽厚中见清亮,苍劲里藏细腻”,无论是高亢的导板,还是低回的原板,均能游刃有余,在吐字上,她讲究“字头、字腹、字尾”的清晰过渡,如《捉放曹》中“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一句,“听”“言”“吓”等字均以“喷口”出字,铿锵有力,而“心惊胆怕”四字则通过“腹音”的绵延,将陈宫的惶恐与悔恨层层递进,尽显余派“脑后音”的穿透力与“擞音”的细腻变化,她的行腔不追求花哨,却在平淡中见真章,如同“清水出芙蓉”,于简洁中蕴含深厚情感,这种“藏巧于拙”的风格,恰是余派艺术“大巧若拙”的精髓所在。

在传统剧目的演绎上,王珮瑜深得余派经典神韵,其代表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人物塑造鲜明立体,搜孤救孤》中,她饰演的程婴,通过“白虎大堂领了命”的反二黄唱段,以苍劲的嗓音与沉稳的节奏,将“舍子救孤”的悲壮与隐忍展现得淋漓尽致,唱腔中,“原板”的叙述如泣如诉,“散板”的抒发则如惊雷乍现,尤其在“恨不得将奴才一口咬断”的“咬”字上,她运用“擞音”技巧,既表现了程婴的愤怒,又暗含对无辜婴孩的不忍,情感层次丰富,而在《乌盆记》中,她饰演的刘世昌,“叹亡魂”的二黄慢板,以“气口”的精准控制,将冤魂的哀怨与控诉融入每一个音符,听者无不为之动容,这些经典剧目不仅是她艺术实力的体现,更是对余派传统的忠实传承。

除了舞台表演,王珮瑜更致力于京剧的普及与创新,她深知京剧传承的困境,主动打破“曲高和寡”的壁垒,尝试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京剧,2010年,她成立“瑜音社”,推出“京剧清音会”系列演出,将传统剧目与现代舞台元素结合,如融入灯光、多媒体等,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京剧之美,她还跨界合作,与流行音乐人、话剧演员联手,如与歌手周深合作《京剧·大唐贵妃》,用流行旋律演绎京剧经典,吸引大量年轻听众;在综艺《国家宝藏》中,她以“余派宗师”的身份演绎《洛神赋》,通过“情景+京剧”的形式,让文物故事“活”起来,这些尝试不仅拓展了京剧的表现边界,更让“京剧不再是老古董”,而是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国潮”。

王珮瑜演唱的京剧

为了让京剧教育更贴近大众,王珮瑜还积极投身线上传播,她在B站、抖音等平台开设“珮瑜京剧课”,用通俗的语言讲解“西皮流水”“二黄慢板”等板式,拆解“唱念做打”的基本功,甚至用“流行歌对比京剧唱腔”的方式,让观众直观感受京剧的韵律之美,她的短视频“一分钟学京剧‘你好’”“京剧手势舞”等,播放量破千万,不少网友表示“原来京剧这么有意思”,真正实现了“让京剧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剧目 角色 艺术特色
《捉放曹》 陈宫 “行路”“宿店”场次中,通过“慢板”的绵长与“快板”的急促,展现陈宫从信任到悔恨的心理转变,唱腔“抑扬顿挫间尽显余派韵味”。
《搜孤救孤》 程婴 “反二黄”唱段苍劲悲壮,以“脑后音”传递程婴的隐忍与决绝,被誉为“当代余派最佳演绎之一”。
《乌盆记》 刘世昌 “二黄导板”与“原板”的转换中,融入念白与身段的配合,将冤魂的哀怨与控诉演绎得淋漓尽致。

王珮瑜的艺术实践,既是对传统京剧的“守正”,也是对当代传播的“创新”,她以“传承者”的坚守,让余派艺术在舞台上绽放光彩;以“开拓者”的勇气,为京剧注入时代活力,正如她所说:“京剧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流动的、活在当下的艺术。”通过她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京剧、了解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也因此迎来了新的春天。

FAQs

王珮瑜演唱的京剧

  1. 王珮瑜的演唱与余派宗师余叔岩的艺术风格有何异同?
    同:均以“韵味醇厚、简洁精准”为核心,注重“字正腔圆”与“以情带腔”,继承余派“脑后音”“擞音”等技巧,强调“唱念做打”的统一。
    异:余叔岩身处京剧鼎盛期,风格更偏向“老派”的沉稳内敛,唱腔中带有“老生三绝”的“朴、厚、简”;王珮瑜则在传承基础上,结合当代审美,在行腔中融入更细腻的情感层次,舞台表现更具现代感染力,同时通过跨界尝试拓展京剧的表现边界,让传统艺术更易被年轻观众接受。

  2. 王珮瑜如何通过创新方式让京剧吸引年轻观众?
    她从“内容”与“传播”两方面入手:内容上,将传统剧目与现代故事结合,如在《国风美少年》中指导选手用京剧唱腔演绎流行歌曲,让京剧元素与流行文化碰撞;传播上,利用短视频平台(如B站、抖音)发布“京剧小知识”“一分钟学京剧”等趣味内容,用通俗语言解释“西皮流水”“二黄慢板”等板式,开设线上京剧课,打破京剧“高冷”印象,同时通过“京剧+话剧”“京剧+音乐会”等跨界演出,让年轻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京剧的“酷”与“美”,从而主动走近并爱上这门传统艺术。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