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十八扯》是河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喜剧小戏,作为豫剧“三小戏”(小生、小旦、丑)的经典剧目,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诙谐幽默的剧情和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至今仍是基层舞台和群众文化活动中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该剧诞生于清末民间的草台班子,最初由民间艺人根据市井生活片段和民间笑话整理改编,后经豫剧前辈艺人的不断打磨,逐渐形成完整的舞台呈现,成为展现豫剧“生活化表演”和“方言喜剧魅力”的典范之作。
剧情围绕“误会”与“调侃”展开,故事背景设定在古代市井之中,主要人物是穷书生孔怀和富家小姐胡春香,孔怀因家贫断粮,硬着头皮向邻居胡家借米,恰逢胡家丫鬟春兰外出办事,只有胡春香一人在家,胡春香隔着门缝看到孔怀衣衫褴褛、举止拘谨,误以为是上门求亲的“酸秀才”,便故意逗弄他:一会儿说他“扯谎不打草稿”,一会儿笑他“酸文假醋连句整话都说不好”,甚至扯起他的衣襟打量布料,孔怀起初一头雾水,待明白是误会后,索性将计就计,与胡春香“扯”起闲篇——从“扯”柴米油盐的价格,到“扯”诗词歌赋的平仄;从“扯”邻里间的八卦,到“扯”世道人心的冷暖,两人在一来一往的“胡扯”中,逐渐放下戒备,孔怀的机敏风趣与胡春香的娇俏善良相互吸引,最终胡春香暗中塞给孔怀一袋米,鼓励他进京赶考,留下“扯”中见真情、笑声藏温情的结局,全剧无复杂矛盾冲突,全凭人物对话和动作推动,通过“扯”这一核心动作串联起轻松诙谐的情节,让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充满戏剧张力。
剧中人物塑造极具生活气息,性格鲜明立体,穷书生孔怀是典型的底层文人形象,寒酸却不失风骨——他穿着打补丁的长衫,说话带着文绉绉的“之乎者也”,却能在被调侃时反唇相讥,用“扯”化解尴尬,展现出落魄文人的机智与乐观,富家小姐胡春香则打破了传统闺秀的矜持形象,她活泼娇俏,甚至有些“小刁蛮”:故意逗弄孔怀时眼角眉梢带着狡黠,听到孔风趣回应时会忍不住掩嘴笑,暗中资助时又怕被人发现而慌慌张张,这种“接地气”的性格让角色摆脱了脸谱化,让观众倍感亲切,丫鬟春兰虽出场不多,却是情节转折的关键——她的外出制造了孔怀与胡春香的“独处”误会,她的憨厚耿直(如进门后吐槽“小姐恁俩扯恁久,米都糊锅底了”)也为剧情增添了笑料,三人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全剧的喜剧基础。
在艺术表现上,《十八扯》充分展现了豫剧“唱念做打”中“做”与“念”的魅力,唱腔设计以豫剧“祥符调”为基础,融入大量河南民间小调,节奏明快,旋律跳跃,如孔怀的唱段中常夹杂着“咿呀呀”“呀呼嘿”等衬词,显得活泼俏皮;胡春香的唱腔则多用花腔,尾音上扬,透着少女的娇憨,念白是该剧的“灵魂”,全剧以河南方言为主,“中”“得劲”“恁说”“恁看”等乡土词汇的运用,让语言充满生活质感;人物对白节奏极快,常出现“顶针续麻”“抢白”等技巧,如孔怀说“恁说这米贵,去年一斗三百钱”,胡春香立刻接“今年一斗四百,恁还借?”,这种你来我往的“语言交锋”,既展现了人物性格,又制造了强烈的喜剧效果,表演上,演员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强化喜剧效果:孔怀扯衣襟、跺脚、翻白眼,胡春香甩辫子、拍手、跺脚,甚至两人“抢夺”米袋时的推拉躲闪,都充满民间舞蹈的韵律感,让“扯”的动作既生活化又舞台化。
作为传统小戏,《十八扯》的传承与发展折射出豫剧的民间基因,早期演出多在庙会、集市等“野台子”上进行,演员与观众近距离互动,常根据现场反应即兴添加台词或动作,如看到有老人咳嗽,便临时改词“恁老咳嗽恁厉害,还不回家喝碗姜汤”,这种“接地气”的表演让剧目充满生命力,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整理改编,该剧剔除了一些低俗趣味,强化了“乐观生活、真诚待人”的主题,唱腔和表演也更规范化,但仍保留了方言幽默和夸张动作的核心特色,河南豫剧院、郑州市豫剧院等专业院团不仅保留该剧目,还尝试融入现代舞台元素,如用灯光营造“市井黄昏”的氛围,用音响突出“扯米袋”时的声响效果,让传统剧目在当代焕发新活力。
人物 | 身份 | 性格特点 | 典型动作/台词 |
---|---|---|---|
孔怀 | 落魄书生 | 寒酸风趣、机智 | 扯衣襟、跺脚;“恁这话说得中!” |
胡春香 | 富家小姐 | 娇俏刁蛮、善良 | 掩嘴笑、翻白眼;“扯谎也不打草稿!” |
春兰 | 丫鬟 | 憨厚耿直 | 端米袋、瞪眼;“小姐,米糊了!” |
FAQs
问:《十八扯》为什么叫“十八扯”?“扯”在剧中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十八扯”并非指具体的“十八次扯拉”,而是民间对“随意闲聊”“调侃逗趣”的形象说法,类似于“东拉西扯”“胡扯八道”,在剧中,“扯”既是核心动作,也是情节推动的关键——孔怀与胡春香通过“扯”家常、扯闲篇,从误会到理解,最终产生情谊,这种“扯”并非无意义的闲聊,而是人物性格的展现(孔怀的机智、胡春香的娇俏)和情感交流的方式,体现了豫剧“以小见大”的艺术特点,用生活化的“扯”折射出普通百姓的乐观与智慧。
问:《十八扯》作为传统喜剧小戏,其当代价值体现在哪里?
答:《十八扯》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传承价值,该剧保留了豫剧传统唱腔、方言和表演技巧,是研究豫剧发展史和民间文化的活化石;二是艺术审美价值,其轻松幽默的风格、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接地气的语言,为当代戏曲喜剧创作提供了借鉴;三是社会教育价值,剧中通过“扯”化解误会、传递善意的故事,传递了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真诚友善的人际交往理念,与当代社会倡导的和谐价值观相契合,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