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长生殿全剧唱词

京剧《长生殿》作为清代洪昇创作的传奇经典,经京剧改编后,以皮黄腔为载体,唱词兼具文辞的诗性与戏曲的通俗性,成为展现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悲剧及安史之乱历史兴衰的瑰宝,全剧唱词以“情”为经,“兴亡”为纬,既描绘了“在天愿作比翼鸟”的缱绻深情,又蕴含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历史反思,语言典雅凝练,情感跌宕起伏,堪称京剧文学与音乐的完美融合。

京剧长生殿全剧唱词

唱词的题材溯源与主题内核

《长生殿》唱词以唐代“安史之乱”为历史背景,截取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辅以郭子仪、雷海青等忠臣义士的家国情怀,交织出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碰撞,洪昇在自序中提出“借钗盒情缘,传兴亡之感”,唱词始终围绕“情”与“兴亡”的双重主题展开:通过《定情》《密誓》等场次,以“金钗钿盒”为信物,用“笑靥如花”“霓裳羽衣”等意象铺陈爱情的炽热与纯粹,如杨贵妃在《定情》中唱“承恩娇态入帘栊,约略芙蓉晕脸红”,唐玄宗和“愿此生共欢爱,天长地久无尽期”,字里行间满是缱绻;通过《惊变》《埋玉》等场次,以“渔阳鼙鼓”“马嵬坡”为转折,用“九重城阙烟尘生”“宛转蛾眉马前死”等唱句,将爱情的甜蜜骤然撕裂,引出对帝王耽情误国、盛世倾颓的沉痛反思,唱词的悲怆感也随之达到高潮。

核心场次唱词赏析

全剧唱词在不同场次中呈现出鲜明的情感层次与艺术特色,以下为关键场次唱词概览:

京剧长生殿全剧唱词

场次 代表唱段 情感基调
《定情赐盒》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唐玄宗赐杨贵妃金钗钿盒,定下“情根”,以信物象征爱情的永恒承诺。 喜悦、缠绵
《密誓》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两人在长生殿盟誓,以牛郎织女为喻,许下生死相随的誓言,将爱情推向极致。 深情、坚定
《惊变》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安禄山叛乱打破盛世幻梦,唐玄宗仓皇逃亡,在马嵬坡被迫赐死杨贵妃,唱词由欢转悲,节奏骤变。 惊慌、悲愤、无奈
《哭像》 “见玉颜,愁万重;想当初,悔无穷……对菱花,形容憔悴,一片哀肠事,托付与秋风” 唐玄宗在马嵬坡为杨贵妃招魂,回忆往昔美好,痛失爱人的悔恨与哀恸贯穿唱词,声腔苍凉凄楚。 哀恸、悔恨、孤独
《重圆》 “仙家日月渺难寻,不辞天上远凡尘……永证前盟,生生世世为夫妇” 经历生死离合后,二人月宫重圆,唱词以“仙缘”化解现实的悲剧,赋予爱情超越世俗的永恒性,余韵悠长。 圆满、超脱、释然

唱词的艺术特色与文化意蕴

《长生殿》唱词的艺术魅力,首先体现在语言的“雅俗共赏”上:既有“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这样化用唐诗的典雅句式,又有“军家杀气从天降,吓得人魂飞胆丧”等贴近市井的通俗念白,既符合文人审美,又易于舞台传播,唱词与音乐程式深度结合,如《密誓》的【二黄慢板】舒缓深情,适合盟誓时的缱绻;《惊变》的【西皮导板转快板】节奏急促,契合事变突发的紧张感,形成“唱词立意,腔调传情”的完美呼应,唱词中的意象运用极具象征性:“金钗钿盒”是爱情信物,也是悲剧导火索;“霓裳羽衣”象征盛世繁华,最终被“渔阳鼙鼓”击碎;“马嵬坡”的黄土与“月宫”的清辉,则构成现实悲剧与理想永恒的对照,深化了“乐极哀来”的历史反思。

相关问答FAQs

Q1:京剧《长生殿》唱词与原著洪昇传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A1:京剧《长生殿》唱词在原著基础上进行了“戏曲化”改编:一是凝练篇幅,删减原著中大量文人化的长篇议论与次要线索,聚焦“定情—密誓—惊变—埋玉—重圆”核心情节,使唱词更符合京剧“以歌舞演故事”的表演特性;二是强化声腔表现力,将原著的曲牌体部分调整为京剧的板腔体(如西皮、二黄),通过不同板式(慢板、原板、快板)的转换,精准匹配人物情感起伏,如杨贵妃的【南梆子】唱腔更显娇俏,唐玄宗的【反二黄】则更显苍凉;三是念白更口语化,将原著中部分文言对白改为京白韵白,增强舞台的通俗性与感染力,使人物形象更鲜活立体。

京剧长生殿全剧唱词

Q2:《长生殿》唱词中“情”与“兴亡”主题如何通过唱词实现交织?
A2:“情”与“兴亡”的交织是《长生殿》唱词的核心艺术手法:唱词以“情”为起点,通过“定情赐盒”“密誓盟心”等唱段,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描绘为超越世俗的“真情”,这种“情”成为个人命运的主线;唱词又通过“渔阳鼙鼓”“六军不发”等历史事件,揭示“情”的泛滥如何导致“权”的失控——唐玄宗因“情”耽于享乐,“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最终酿成“国破山河在”的悲剧,如《惊变》中“不提防余年值乱离,逼得个佳人逝”,既写爱情破碎的“情殇”,也写国家倾覆的“国殇”,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兴亡融为一体,体现“家国同构”的深刻内涵。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