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河南豫剧李书建唱段为何能展现如此独特艺术魅力?

河南豫剧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高亢激越、质朴豪放的艺术风格深受观众喜爱,而李书建作为当代豫剧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尤其在唐派老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贡献卓著,他的唱段既保留了唐派艺术的精髓,又融入了个人对人物的理解与情感表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成为豫剧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声音。

河南豫剧李书建唱段

李书建的艺术之路始于对传统戏曲的痴迷,他师承豫剧唐派创始人唐喜成先生,深得唐派“脑后音”“擲音”“寒韵”等核心技巧的真传,唐派艺术以老生行当见长,唱腔刚健明快、气势磅礴,尤其擅长塑造忠义正直、铁面无私的正面形象,如《三哭殿》中的唐太宗、《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昭等,李书建在继承这些经典角色的同时,更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复杂性,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节奏的疾徐变化,将历史人物的威严与柔情、刚正与纠结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传统形象更具现代审美张力。

在李书建的唱段中,对唐派技巧的运用已臻化境,以《三哭殿》中“自从登基整十载”的经典唱段为例,开篇“自从登基整十载”以平稳的中速起腔,字字清晰如珠落玉盘,既展现了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的沉稳大气,又为后续的情感转折铺垫了基调,唱到“孤登龙位十年来”,他巧妙运用“脑后音”,使声音穿透力十足,仿佛穿越时空传递出帝王的威严;而在“文仗魏武武仗秦”一句中,“擲音”的加入则让字音顿挫有力,凸显了朝堂之上的权力平衡与帝王心术,当唱到“银屏公主跪金殿”时,节奏突然放缓,声音中融入了父亲的慈爱与无奈,通过“寒韵”的运用,将唐太宗面对女儿求情时的内心挣扎刻画得入木三分,既有帝王的威严,又不失人间的温情,这种“刚中有柔、柔中带刚”的演唱方式,正是李书建对唐派艺术的创新性诠释。

另一代表剧目《辕门斩子》中的“未开言来珠泪落”,则展现了李书建在悲剧人物塑造上的深厚功力,杨延昭作为“杨家将”的中流砥柱,性格刚正不阿,但在亲子与军法之间,他内心的痛苦与矛盾成为唱段的核心情感,李书建在演唱时,以低沉的“胸膛音”起腔,“未开言来珠泪落”一句,声音中带着压抑的哽咽,将杨延昭对杨宗保的父爱隐藏在军法的威严之下;唱到“我父子们镇守在三关”时,声音逐渐上扬,节奏加快,通过“垛板”的运用,展现杨家将世代忠君报国的家国情怀;而当唱到“斩宗保如同断孤根”时,声音陡然转弱,几乎带着泣音,将父亲被迫斩子的痛苦推向高潮,这种对声音强弱、快慢的精准控制,不仅展现了李书建扎实的基本功,更体现了他对人物情感的深刻理解与表达。

河南豫剧李书建唱段

为了让观众更清晰地了解李书建唱段的艺术特色,以下通过表格对其代表剧目中的唱腔特点、情感表达及技巧运用进行归纳:

剧目 唱段名称 唱腔特点 情感表达 技巧运用
《三哭殿》 自从登基整十载 中速平稳,刚柔并济 帝王威严与父爱柔情并存 脑后音、擲音、寒韵
《辕门斩子》 未开言来珠泪落 低沉压抑,节奏鲜明 刚正不阿与父子情深矛盾 胸膛音、垛板、强弱对比
《南阳关》 伍云辉在城楼泪如雨下 高亢激越,悲愤苍凉 英雄末路的悲愤与家国之痛 真假声结合、甩腔、气息控制

除了对传统剧目的精准演绎,李书建还积极参与现代豫剧的创作与改编,将唐派艺术融入现代题材,赋予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在《焦裕禄》中,他饰演的焦裕禄不再是传统戏曲中的“帝王将相”,而是扎根基层的人民公仆,为了塑造这一形象,他在唱腔中融入了河南地方民歌的元素,使唱段更具生活气息;保留了唐派“脑后音”的穿透力,让焦裕禄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崇高精神通过声音直击人心,这种“传统为根、创新为魂”的艺术理念,不仅拓宽了豫剧的表现题材,也让年轻观众对传统戏曲产生了新的认识。

李书建的艺术成就离不开他对豫剧艺术的坚守与热爱,从舞台上的精彩演绎到后台的悉心指导,从传统剧目的复排到现代戏的创作,他始终以传承和发展豫剧为己任,他的唱段,既有唐派艺术的“魂”——高亢激越、气势磅礴,又有新时代的“韵”——细腻真挚、贴近生活,正如他所言:“豫剧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我们既要守得住根,也要开得出花。”在当下戏曲艺术面临传承挑战的背景下,李书建用他的声音与行动,为豫剧艺术的薪火相传注入了新的活力。

河南豫剧李书建唱段

相关问答FAQs

Q1:李书建的唱段与其他豫剧老生演员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A1:李书建的唱段在继承唐派艺术“刚健明快、脑后音运用自如”的基础上,更注重“情”与“技”的融合,他擅长通过声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音色的变化,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如在《三哭殿》中既展现帝王的威严,又流露父亲的柔情;在《焦裕禄》中则将传统唱腔与现代生活气息结合,赋予角色更真实的感染力,他对“寒韵”“擲音”等技巧的运用更具个人辨识度,使唱段既有唐派的“骨”,又有细腻的“肉”,形成“刚柔并济、情技双绝”的独特风格。

Q2:唐派艺术在李书建的唱段中是如何体现的?其核心技巧有哪些?
A2:唐派艺术的核心是“以声塑形、以情带声”,李书建通过精准运用唐派标志性技巧将其充分体现:一是“脑后音”,使声音穿透力强、明亮集中,如《三哭殿》中“孤登龙位十年来”的演唱;二是“擲音”,通过字音的顿挫有力,展现人物的刚正性格,如《辕门斩子》中“军法如山不徇情”的“擲”音处理;三是“寒韵”,在表现悲伤、压抑情绪时,通过鼻腔共鸣的运用,使声音更具悲怆感,如《南阳关》中伍云辉的悲愤唱段,这些技巧的运用,始终围绕人物情感展开,做到“技为情用、情技合一”,这正是唐派艺术在李书建唱段中的核心体现。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