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剧《朝阳沟》作为中国现代戏的经典之作,自1958年由杨兰春编剧、常香玉主演以来,便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剧中“双上山”一场戏,更是全剧的情感高潮与思想凝聚,通过银环与拴宝共同上山劳动的场景,不仅展现了青年一代扎根农村的决心,更以豫剧特有的艺术魅力,将城乡碰撞、劳动价值与个人成长的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
“双上山”情节发生在银环经过思想斗争后,真正决心留在朝阳沟的转折点,此时的她,已从最初对农村生活的陌生与抗拒,逐渐转变为对土地的热爱与对劳动的认同,这场戏以“上山”为行动线索,通过银环与拴宝的互动,层层递进地展现其心理变化,清晨的朝阳沟,山峦叠翠,鸟语花香,豫剧明快的梆子一响,便将观众带入这幅生动的农村画卷,拴宝肩扛锄头,银环背着布袋,两人一前一后走在山间小路上,唱段“咱两个在学校三年整”,以对唱形式回溯校园情谊,又以“一路上我这里把话讲”引出农村新貌,唱腔中既有豫剧的激昂高亢,又不失细腻的抒情,将青年男女的纯真情感与对新生活的向往融为一体。
在艺术表现上,“双上山”巧妙融合了豫剧的传统程式与现代写实手法,上山时的“登山步”“蹉步”,通过演员的身段表演,既展现了山路的崎岖,又暗喻了成长路上的挑战;而“采茶”“锄草”等劳动动作,则被提炼为富有美感的舞蹈化语言,银环的布袋从最初拿在手中到稳稳背在肩上,拴宝锄头的起落节奏,都成为人物内心转变的外化符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唱腔设计,银环的唱段以豫东调为主,音色清亮,表现其初心的坚定;拴宝则多用豫西调,浑厚质朴,传递出农村青年的踏实与热忱,两种声腔的交织,恰如城乡文化的对话,既保留了豫剧的韵味,又赋予其时代新意。
这场戏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对“劳动价值”的诠释,当银环接过拴宝的锄头,亲手锄下第一棵杂草时,唱出“手把着锄头仔细看,这山上的泥土格外甜”,从“怕脏怕累”到“感受泥土芬芳”,这一转变不仅是个人心态的成长,更是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生动注解,剧中通过银环的眼睛,让观众看到朝阳沟的“新”——不仅是山水的秀美,更是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通过拴宝的言行,传递出农村青年的“真”——对土地的热爱,对理想的坚守,这种“真”与“新”的碰撞,构成了《朝阳沟》跨越时代的生命力。
情节阶段 | 人物情感变化 | 艺术手法体现 | |
---|---|---|---|
出发途中 | 拴宝引路,银环随行,回望村庄 | 银环从犹豫到坚定,拴宝欣慰期待 | 对唱、行路身段,环境烘托 |
劳动场景 | 采茶、锄草,银环学习农活 | 银环从生疏到投入,感受劳动快乐 | 动作舞蹈化,唱腔由舒缓到激昂 |
思想升华 | 银环感悟泥土香甜,决心扎根 | 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归属感确立 | 独白、特写式唱段,情感高潮 |
《朝阳沟》仍在全国舞台上久演不衰,“双上山”中的经典唱段更是被几代豫剧演员传唱,它不仅是一部戏剧作品,更是一面映照时代精神的镜子,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扎根大地的初心、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是最动人的力量。
FAQs
Q1:《朝阳沟》中“双上山”的经典唱段为何能流传至今?
A1:其流传久远首先源于唱腔的感染力,既保留了豫剧高亢激昂、质朴细腻的传统韵味,又通过青年男女的对唱形式,将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巧妙融合,易于引发共鸣;唱段内容真实反映了知识青年从城市到农村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劳动价值的觉醒,这种“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主题具有跨越时代的生命力;常香玉等艺术家的精湛演绎,赋予了唱段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豫剧声腔艺术的典范。
Q2:“双上山”对当代青年有什么启示?
A2:“双上山”启示当代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与价值观,银环从“怕吃苦”到“爱劳动”的转变,说明只有深入实践、扎根基层,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的意义;剧中城乡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提醒青年在追求个人理想时,应主动拥抱时代需求,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价值,这正是“朝阳沟精神”在当代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