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菊作为豫剧常派艺术的杰出传人,其唱段录音是豫剧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不仅记录了常派艺术的精髓,更展现了她个人在表演、唱腔上的独特造诣,这些录音大多录制于20世纪70至90年代,由河南电台、河南电视台等机构保存,涵盖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等多个领域,是研究豫剧常流派发展脉络和表演艺术的重要音频资料。
孙玉菊自幼受豫剧熏陶,15岁考入河南省戏曲学校,师从常香玉大师深得真传,她嗓音甜润明亮,行腔圆润流畅,既继承了常派“吐字如钉、行腔如水、收音如露”的鲜明特点,又结合自身条件形成了“甜中见刚、柔中带韧”的艺术风格,其唱段录音中,既有《花木兰》《拷红》《秦香莲》等常派经典剧目的核心选段,也有《朝阳沟》《五女拜寿》等现代戏与新编戏的精彩唱腔,全面展现了她对不同行当、不同类型角色的驾驭能力,这些录音不仅是声音的留存,更凝聚着一代豫剧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来看,孙玉菊的唱段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传统经典剧目,如《花木兰》中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她以醇厚的嗓音和铿锵的节奏,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与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常派标志性的“豫西调”与“祥符调”融合在此唱段中,既有高亢激越的“炸音”,又有婉转细腻的“小腔”,层次分明,情感饱满;二是才子佳人戏,如《拷红》中的“小姐呀小姐你多智能”,她通过轻快俏皮的唱腔,将红娘机灵狡黠又热心善良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吐字清晰如珠落玉盘,行腔中带着河南方言特有的韵味,生活气息浓郁;三是现代戏,如《朝阳沟》中的“那个前腿儿那个后腿儿”,她用朴实自然的唱腔,将银环初到农村的新奇与笨拙生动呈现,板式变化灵活,“二八板”的明快与“慢板”的抒情结合,展现了现代戏贴近生活的艺术特色。
这些录音的艺术价值,首先体现在对常派艺术的精准传承上,常香玉大师创立的常派艺术以“声情并茂、刚柔相济”著称,孙玉菊作为亲传弟子,在录音中严格遵循常派的演唱规范,如“唱腔要带情,吐字要带劲”的原则,在《秦香莲》“见皇姑”选段中,她用苍凉的嗓音和深沉的情感,将秦香莲的悲愤与无助层层递进,尤其是“悲愤”二字的处理,通过“擞音”和“滑音”的运用,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完美复现了常派悲剧表演的精髓,录音中不乏个人创新,如在《五女拜寿》“哭别”选段中,她在传统“哭腔”基础上融入了豫剧“飞板”的节奏变化,使唱腔既保留传统韵味,又更具戏剧张力,展现了“守正创新”的艺术追求,录音的伴奏也极具时代特色,板胡、二胡、笙等民族乐器的配合,既有浓郁的豫剧韵味,又融入了现代配器的层次感,与唱腔相得益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从历史与文化意义来看,孙玉菊的豫剧唱段录音是20世纪豫剧艺术发展的缩影,这一时期正值豫剧从地方戏走向全国的关键阶段,常派艺术作为豫剧的代表性流派,其唱段的广泛传播对豫剧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孙玉菊的录音通过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传播,让无数戏迷领略到豫剧的魅力,培养了一大批年轻观众,这些录音也为豫剧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学者可以通过分析其唱腔特点、板式运用、情感表达等,深入研究常派艺术的传承脉络与豫剧音乐的演变规律,对于当代豫剧演员而言,这些录音更是“活教材”,通过反复聆听揣摩,能够直观学习传统唱法的精髓,推动豫剧艺术的薪火相传。
以下是关于孙玉菊豫剧唱段录音的相关问答:
FAQs
问题1:孙玉菊的豫剧唱段录音目前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欣赏或研究?
解答:孙玉菊的豫剧唱段录音主要保存在河南省图书馆、河南广播电视台戏曲音频资料库等专业机构,部分经典选段已在“中国戏曲网”“豫剧之家”等戏曲专业平台上线,公众可通过注册账号在线收听,河南省音像出版社曾发行过《孙玉菊豫剧精选》CD专辑,包含《花木兰》《拷红》等20余个经典唱段,可在实体书店或线上音像平台购买,对于学术研究需求,可向河南省图书馆或河南广播电视台申请查阅原始录音资料。
问题2:孙玉菊的唱段艺术与常香玉先生一脉相承,有哪些独特的个人诠释?
解答:孙玉菊在继承常派“刚柔并济、声情并茂”的核心精髓基础上,结合自身嗓音条件与表演经验,形成了“柔中带韧、生活化表达”的独特风格,例如在传统戏《秦香莲》中,她不仅保留了常派悲腔的苍凉,更通过“气口”的巧妙运用(如“偷气”“取气”),使唱段在悲愤中蕴含坚韧,增强了角色的立体感;在现代戏《朝阳沟》中,她将河南方言的语调自然融入唱腔,如“银环俺不走了”一句,通过“下滑音”和“方言咬字”,使角色语言更具乡土气息,突破了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框架,展现出贴近生活的艺术感染力,这些诠释既是对常派艺术的传承,也是对豫剧现代发展的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