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金不换与十八扯有何关联?戏曲珍技如何演绎经典?

在戏曲艺术的璀璨星河中,有一类以“串演见长、滑稽为魂”的表演形式,它们或取材于市井生活,或融合多剧种精华,以轻松诙谐的方式传递着民间智慧与审美情趣。“金不换十八扯”便是此类表演中的典型代表,它不仅是对戏曲演员“一专多能”技艺的极致考验,更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观众的娱乐需求与文化记忆。

戏曲金不换十八扯

“十八扯”:戏曲舞台上的“大杂烩”艺术

“十八扯”并非单一剧目,而是一种表演形式的统称,其核心特征在于“扯”——即演员在舞台上快速串联不同剧种、行当、流派的经典唱段或念白,通过夸张的模仿、幽默的调侃和即兴的发挥,制造出强烈的喜剧效果,这种表演形式起源于清末民间的“撂地摊”说唱,早期多为艺人展示“肚里货”的即兴演出,后逐渐融入戏曲舞台,成为丑角行当的“绝活”之一。

“十八扯”的“十八”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数量多、范围广”,演员通常会在一段表演中串联起京剧、梆子、昆曲、评剧、越剧、黄梅戏等多个剧种的经典片段,甚至还会融入民间小调、方言俗语等元素,传统《十八扯》中常有“扯”《四郎探母》“坐宫”一折的旦角唱段,突然转生净角的《铡美台》念白,再跳至丑角的《打花鼓》小调,节奏明快、反差强烈,让观众在“意料之外”中感受戏曲的“兼容之美”。

“金不换”:技艺背后的“硬核”支撑

“金不换”三字,常被冠于“十八扯”之前,既是对表演者技艺的至高赞誉,也暗含了“此技珍贵,千金难换”的意味,在戏曲界,“金不换”既可指代某位以“十八扯”闻名的演员(如清末民间的丑角名家金不换),更泛指掌握此类技艺的演员所具备的“全能素养”。

要驾驭“十八扯”,演员需具备三大核心能力:其一,剧种储备,需熟悉京剧、昆曲、梆子等十余种声腔的特点,包括不同剧种的唱腔板式、咬字归韵、行当特征(如京剧的“西皮流水”、昆曲的“水磨腔”、河北梆子的“大慢板”等),甚至能模仿生、旦、净、末、丑各行的经典扮相与身段;其二,模仿功力,需通过夸张但不失神韵的表演,瞬间切换不同剧种的“风格”——如模仿京剧老生的苍劲、花旦的娇俏、花脸的豪放,或用方言制造笑点(如用山东话念京剧念白,用苏白唱梆子腔);其三,即兴能力,传统“十八扯”无固定剧本,演员需根据现场观众反应灵活调整内容,穿插“现挂”(即兴编词),既考验临场应变,也需与观众形成“心照不宣”的互动。

戏曲金不换十八扯

经典表演《十八扯》中,演员可能先以京剧青衣的端庄唱《贵妃醉酒》,突然“破功”用花脸的炸音吼一声“好酒!”,再以小丑的步法扭至台前,用方言调侃“这贵妃娘娘喝多了,连宫门都认错啦!”,全程节奏紧凑、反差强烈,让观众在捧腹中领略戏曲的“千变万化”。

“金不换十八扯”的文化密码与当代价值

作为戏曲“边缘又鲜活”的存在,“金不换十八扯”的价值远不止于“搞笑”,它折射出中国传统戏曲“包容互鉴”的基因——从昆曲的“雅”到花部乱弹的“俗”,从宫廷戏的严谨到民间戏的活泼,“十八扯”将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熔于一炉,体现了“雅俗共赏”的民间审美智慧。

它也是戏曲演员“童子功”的试金石,旧科班学戏,讲究“一专多能”,演员需从开蒙戏学起,逐步掌握各行当、各剧种的基本功,而“十八扯”正是这种“博观约取”的集中体现,演员唯有对各剧种的“魂”烂熟于心,才能在舞台上“随心所欲不逾矩”,将模仿转化为艺术再创造,而非简单的“拼凑”。

在当代戏曲舞台,“金不换十八扯”虽不如传统正戏常演,但其精神仍在延续——如京剧名家朱世慧的“丑角绝活”表演中,便融入了“十八扯”的串演思维;一些戏曲综艺节目也通过“剧种混搭”“行当反串”等形式,让观众重新感受戏曲的多元魅力,可以说,“十八扯”所代表的“跨界融合”与“趣味表达”,为戏曲的当代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戏曲金不换十八扯

“金不换十八扯”表演要素简表

要素类别
核心形式 串演多剧种、行当、流派的唱段与念白,以夸张模仿、即兴发挥制造喜剧效果。
涉及剧种 京剧、昆曲、河北梆子、评剧、越剧、黄梅戏、秦腔、川剧等十余种地方戏。
关键能力 剧种储备(声腔特点、行当特征)、模仿功力(唱念做打、方言运用)、即兴能力(现挂互动)。
经典桥段示例 京剧《四郎探母》旦角唱段→梆子《铡美案》净角念白→民间小调《打花鼓》→方言调侃。
艺术价值 展示戏曲包容性、考验演员综合素养、传递民间审美智慧、为戏曲注入活力。

FAQs

Q1:“十八扯”为什么叫“十八扯”?“十八”是实指吗?
A:“十八扯”的“十八”并非实指,而是戏曲行话中的“虚指”,意为“数量多、范围广”,早期“十八扯”表演中,演员通常会串联十余种甚至更多剧种的片段,用“十八”形容其“包罗万象”;“扯”字有“串联”“拉扯”“不拘一格”之意,既指表演形式的灵活多变,也暗示了从“正戏”中“扯”出趣味、打破常规的喜剧效果,随着表演形式成熟,虽未必严格串联“十八种”内容,但“十八扯”的名称已成为这类表演的固定符号。

Q2:当代戏曲舞台还有“金不换十八扯”这样的表演吗?它对戏曲传承有何意义?
A:当代戏曲舞台虽较少以传统“十八扯”为名,但其“串演多剧种”“行当反串”“趣味表达”的精神仍在延续,京剧名家在晚会中常表演“剧种联唱”,将京剧、昆曲、越剧等唱腔串联;戏曲综艺节目如《中国戏曲大会》中的“剧种猜猜看”环节,也通过对比不同剧种的特色普及戏曲知识;“非遗进校园”活动中,艺术家用“十八扯”式的幽默片段吸引年轻观众,让他们在笑声中感受戏曲的魅力,这种表演形式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戏曲=严肃”的刻板印象,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激活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为戏曲传承提供了“接地气”的路径。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