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断桥》作为《白蛇传》中情感浓度最高的折子戏,以“断桥”为意象,浓缩了白素贞、许仙、小青三人之间爱恨交织的戏剧冲突,国家京剧院梅派名家李胜素饰演的白素贞,以其醇厚婉转的唱腔、细腻入微的表演,将这一经典角色演绎得层次分明,成为当代京剧舞台上的标志性诠释。
《断桥》的故事发生在金山寺大战之后,白素贞为救许仙水漫金山,却导致夫妻反目,许仙受法海蛊惑,再次断情,白素贞携子追至西湖断桥,恰逢小青,小青怒其不争,拔剑欲杀许仙,白素贞在爱恨交织中护住许仙,最终夫妻、姐妹在断桥前达成情感和解,留下“断桥不断肝肠断”的千古绝唱,李胜素的白素贞突破了传统青衣的“端庄”框架,更突出“情”字的复杂性,她塑造的白素贞,既有仙子的飘逸,又有凡人的痴情;既有对许仙的深爱,又有被辜负后的怨怼;既有作为母亲的慈爱,又有作为妻子的决绝,在“哭板”一段中,她通过眼神的由明亮到黯淡,语气的由温柔到哽咽,将白素贞从“重逢的喜悦”到“发现许仙负心的心碎”再到“护住许仙的本能”层层递进,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撕裂感。
唱腔艺术是李胜素塑造白素贞的核心武器,她深得梅派真传,嗓音甜润饱满,行腔流畅自然,在《断桥》中唱腔设计紧扣情感变化,如“小青妹且慢举龙泉宝剑”一段,【西皮流水】板式明快,表现白素贞急于解释的急切;而“你妻不是下凡间”的【反二黄】唱段,则通过低回婉转的旋律,诉说身世飘零的苦楚,李胜素在此处运用“擞音”“气口”技巧,将白素贞的委屈与隐忍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断桥”核心唱段“西湖山水还依旧”中,【四平调】的舒缓节奏与“断桥不断肝肠断”的激越情绪形成对比,李胜素以“脑后音”托起高腔,既展现了梅派“刚柔并济”的特点,又将白素贞对爱情的坚守推向高潮。
唱段名称 | 板式 | 情感表达 | 表演特点 |
---|---|---|---|
小青妹且慢举龙泉宝剑 | 西皮流水 | 急切、解释 | 台步紧凑,手势指向小青,眼神恳切 |
你妻不是下凡间 | 反二黄 | 委屈、隐忍 | 嗓音低沉,水袖轻拂,眼神悲悯 |
西湖山水还依旧 | 四平调 | 怀念、决绝 | 高腔饱满,水袖翻飞,身段摇曳 |
身段表演方面,李胜素讲究“形神兼备”,水袖成为情感的延伸,当小青拔剑相向时,她以“云手”接“鹞子翻身”,水袖如波浪般展开,既表现对许仙的保护,也暗示内心的波澜;在“哭桥”时,她单膝点地,左手抚胸,右手颤抖指向断桥,配合抽泣般的唱腔,将“肝肠断”的痛感具象化,她的眼神更是“会说话”,初见许仙时的惊喜,发现其动摇时的疑惑,被误解时的失望,每一处眼神的细微变化,都精准传递了人物心理。
与对手的配合更凸显了李胜素的综合素养,在“夫妻对质”一场中,许仙的闪躲与白素贞的步步紧逼,通过眼神的交锋和身段的交错,将“信任危机”具象化;与小青的对手戏则充满火药味,小青的“怒”与白素贞的“护”形成对比,李胜素以“柔克刚”,既展现姐妹情谊,又凸显白素贞作为妻子的主导地位,使三人关系更具戏剧张力。
《断桥》之所以久演不衰,在于它以小见大,通过个人情感折射人性与社会的冲突,李胜素的演绎,不仅传承了梅派艺术的精髓,更赋予白素贞当代女性的独立意识——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而是敢于爱、敢于恨、敢于承担的强者,她的表演让观众在欣赏京剧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跨越时代的情感共鸣。
FAQs
问:李胜素塑造的白素贞与其他流派(如程派、张派)演员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答:李胜素作为梅派传人,其白素贞更突出“情”的饱满与“韵”的醇厚,与程派白素贞的“幽咽婉转、内敛深沉”相比,梅派更强调“声情并茂、以情带声”,李胜素的嗓音更具穿透力,情感表达更外放,尤其在“哭板”等高难度唱段中,能将悲愤与爱意同时传递给观众;与张派的“华丽细腻”相比,梅派白素贞更注重“大气磅礴”,李胜素的身段更舒展,如“水袖功”的运用,既有仙姿飘逸,又有凡人真情,形成“仙凡合一”的独特气质。
问:《断桥》为何能成为京剧舞台上的“常青树”?它在现代京剧传承中有何意义?
答:《断桥》的魅力在于其“情感内核”的普适性——爱情、信任、背叛与原谅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主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能引发观众共鸣,从艺术形式看,它集唱、念、做、打于一体,青衣、小生、花旦的戏份分配均衡,是检验演员综合能力的“试金石”,在现代京剧传承中,《断桥》通过李胜素等名家的创新演绎,既保留了传统程式(如“水袖功”“哭板”),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如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让年轻观众在欣赏经典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京剧艺术的与时俱进,从而推动京剧文化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