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玉堂春全场戏

京剧《玉堂春》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经典之作,源自明代小说《警世通言》中的“玉堂春落难逢夫”故事,经京剧艺人的代代打磨,成为展现青衣、老生、小生、丑角等行当艺术的“工戏”全本,全剧以苏三的坎坷经历为主线,串联起“嫖院”、“起解”、“三堂会审”、“监会”、“团圆”等核心场次,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细腻入微的表演和脍炙人口的唱腔,塑造了苏三这一善良坚韧的女性形象,也折射出封建司法的黑暗与人性光辉。

京剧玉堂春全场戏

《玉堂春》讲述了明代官家子弟王景龙(初名王金龙)与名妓苏三(原名周玉堂)的爱情悲剧与团圆故事,王金龙与苏三在院中相识,情投意合,赠三百两银子为苏三赎身,却被鸨娘阻挠,后王金龙金榜高中,官拜八府巡按,而苏三被鸨娘卖与山西洪洞县商人沈燕林为妾,沈妻皮氏与仆人私通,毒害沈燕林,反诬苏三谋夫,洪洞县官贪赃枉法,将苏三判成死罪,解押途中,苏三向解差崇公道哭诉冤情,崇公道心生同情,恰逢王金龙奉旨巡按山西,三司会审此案,王金龙隐去身份,与潘必正、刘秉义共同审案,最终为苏三洗刷冤屈,二人终成眷属,全剧以“冤案—起解—会审—昭雪”为结构,既有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又有对司法腐败的批判,更有对忠贞爱情的歌颂。

主要角色与行当特点

《玉堂春》的成功离不开鲜明的人物塑造与行当分工,各角色通过唱、念、做、打展现独特性格:

  • 苏三(青衣/闺门旦):全剧核心人物,原为官宦之女,沦落风尘却心地善良,青衣行当的“唱功”与“做功”是其表演重点,尤其在“起解”中,苏三身戴枷锁,以“跪步”行走,唱腔从压抑的【西皮导板】转为悲愤的【西皮原板】,如“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一段,既表现其身世飘零,又暗含对冤屈的不甘,成为京剧青衣唱腔的典范。
  • 王金龙(小生/老生):初为风流倜傥的贵公子,后为明察秋毫的官员,小生行当的“龙虎风度”与老生的“庄重沉稳”结合,在“三堂会审”中,他以巡按身份审案,面对苏三时目光复杂,既有对旧情的试探,又有对公义的坚守,唱腔【西皮流水】节奏明快,展现其智勇双全。
  • 崇公道(丑角):押解苏三的解差,外表诙谐内里善良,丑角插科打诨的表演调节全剧气氛,如“起解”中苏三诉说冤情,崇公道以“老汉活了六十几,没见过这么冤屈的”等念白,既同情苏三,又暗讽官场黑暗,丑角的“本色表演”让悲剧多了几分市井温情。
  • 潘必正(老生)、刘秉义(老生):三司会审中的官员,潘必正正直老练,刘秉世世故圆滑,老生行当的“髯口功”与“袍功”突出,二人审案时的对白与眼神交锋,展现封建官场的复杂生态。

经典场次与艺术亮点

《玉堂春》全场戏结构严谨,每个场次均有独特艺术价值,以下为核心场次解析:

京剧玉堂春全场戏

场次 情节概要 经典唱段/表演 艺术特色
嫖院 王金龙初入院中,与苏三相识,赠银为其赎身,鸨娘贪财阻挠。 王金龙唱【四平调】“苏三女在院中住了三年”,苏三回应【西皮二六】“公子你不必巧言讲”。 小生的潇洒与青衣的娇羞形成对比,通过“对唱”展现二人情感萌芽。
起解 苏三被判死罪,押解途中向崇公道哭诉洪洞县冤情,途经洪洞县庙宇时跪拜。 苏三“苏三离了洪洞县”唱段,结合“跪步”“甩袖”等身段,唱腔从【导板】到【原板】再到【流水】,情绪层层递进。 青衣“唱做并重”,苏三的“罪衣罪裙”与枷锁强化悲剧色彩,崇公道的丑角表演增添市井气息。
三堂会审 王金龙、潘必正、刘秉义会审苏三,苏三哭诉冤情,王金龙试探并暗示身份。 苏三哭唱【反二黄】“玉堂春含泪站公道以上”,王金龙念白“苏三,你抬起头来”,苏三见王金龙时眼神的震惊与委屈。 集“唱、念、做”于一体,苏三的“跪地甩发”表现内心崩溃,王金龙“审案不露声色”的表演展现人物城府。
团圆 冤情昭雪,王金龙与苏三相认,终成眷属。 苏三唱【西皮导板】“与大人重见天日面”,王金龙唱【西皮流水】“苏三今日得团圆”。 喜剧结尾与悲剧前半程形成对比,青衣与小生的“对唱”充满温情,展现“善有善报”的传统价值观。

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玉堂春》的艺术魅力在于其“文武兼备、悲喜交融”,从行当看,青衣的婉转、小生的俊朗、老生的沉稳、丑角的诙谐各行当协同,展现京剧艺术的综合性;从唱腔看,以【西皮】【二黄】为主,融入【反二黄】【四平调】等板式,苏三的“苏三起解”唱段几乎成为青衣入门必修课;从表演看,既有“跪步”“甩发”等程式化动作,又有“眼神交流”“微表情”等细节刻画,人物立体丰满。

文化内涵上,全剧通过苏三的遭遇,揭露了封建司法的黑暗(如洪洞县官贪赃、皮氏诬告),也歌颂了人性的善良(崇公道的同情、王金龙的正直)。“玉堂春”作为苏三的艺名,暗含“出淤泥而不染”的寓意,其形象成为传统戏曲中“烈女”与“冤魂”的双重象征,折射出古代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挣扎与反抗。

历史影响与传承

作为京剧“十大本戏”之一,《玉堂春》自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成型以来,历经谭鑫培、梅兰芳、程砚秋、张君秋等名家的演绎,成为不同流派的代表剧目,梅派表演中,梅兰芳注重苏三的“端庄大气”;程派则突出其“悲情婉转”,程砚秋的“三堂会审”以唱腔苍凉著称;张君秋融合梅、程之长,形成“华丽细腻”的“张派”苏三。《玉堂春》仍是京剧舞台上的常演剧目,是培养青年演员的“教材级”作品,也是观众了解京剧艺术的重要窗口。

京剧玉堂春全场戏

相关问答FAQs

Q:《玉堂春》中“三堂会审”为何成为经典场次?
A:“三堂会审”是全剧高潮,集中展现了京剧“唱、念、做”的融合艺术,苏三在此场次中需通过唱腔(如【反二黄】)哭诉冤情,通过念白(如与官员的对答)展现机敏,通过身段(如跪地、叩首)表现悲愤,同时王金龙、潘必正、刘秉义三个老生角色的不同性格(正直、老练、圆滑)通过台词与交锋得以体现,人物关系复杂,戏剧冲突强烈,因此成为久演不衰的经典。

Q:不同流派的《玉堂春》表演有何差异?
A:不同流派因创始人艺术风格不同,苏三的表演各有侧重,梅派(梅兰芳)强调“大气端庄”,唱腔圆润华丽,注重人物情感的含蓄表达;程派(程砚秋)突出“悲情婉转”,唱腔苍凉刚劲,以“脑后音”表现苏三的冤屈与坚韧;荀派(荀慧生)则融入“花旦”的活泼,唱腔俏皮灵动,更侧重苏三的风尘气与少女感;张派(张君秋)融合各家之长,唱腔华丽细腻,表演兼顾“情”与“理”,成为后学典范。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