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学校(现中国戏曲学院)作为新中国第一所培养戏曲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自1950年创办以来,始终以传承与弘扬京剧艺术为核心使命,被誉为“京剧艺术家的摇篮”,在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不仅系统构建了京剧教育的完整体系,更通过一代代师生的薪火相传,为京剧艺术的守正创新培养了无数栋梁之材,推动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
1950年,在田汉、王瑶卿等前辈艺术家的倡议下,经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批准,“戏曲实验学校”在北京成立,首任校长为田汉,1955年更名为“中国戏曲学校”,1978年升格为“中国戏曲学院”,成为中国戏曲教育领域的最高学府,建校初期,学校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为办学方针,汇聚了王瑶卿、萧长华、尚和玉、郝寿臣等京剧名宿担任教师,奠定了“口传心授、因材施教”的教学传统,改革开放后,学校逐步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培养体系,增设戏曲导演、戏曲作曲、戏曲舞台设计等专业,但京剧表演专业始终是核心与根基。
京剧教育以“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为根基,强调“学艺先学人,立艺先立德”的育人理念,学校注重流派传承,邀请各流派代表性传人(如梅葆玖传授梅派、李世济传授程派)驻校授课,确保流派艺术的纯正性;同时推行“教学实践一体化”,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参与校内小剧场演出,高年级通过“毕业公演”“实习演出”积累舞台经验,实现“学中演、演中学”,学校还注重文化素养培养,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理论、历史等课程,避免“重技轻艺”的倾向。
在课程体系上,中国戏曲学院形成了“专业基础+专业技能+理论文化+实践训练”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课程类别 | 培养目标 | |
---|---|---|
专业基础课 | 戏曲基本功(腰、腿、把子、毯功)、戏曲乐理、视唱练耳 | 夯实戏曲表演的形体与音乐基础,掌握“四功五法”的基本规范 |
专业技能课 | 行当专修(生、旦、净、丑唱腔与身段)、流派剧目(如《贵妃醉酒》《锁麟囊》)、角色创造 | 精通行当表演技艺,传承流派特色,提升舞台角色塑造能力 |
理论文化课 | 中国戏曲史、京剧概论、古典文学、艺术美学、戏剧学理论 | 培养戏曲理论素养,理解京剧艺术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脉络 |
实践课程 | 教学实习、毕业公演、社会实践(如“京剧进校园”)、国际文化交流演出 | 积累舞台经验,增强实践能力,推动京剧艺术传播与普及 |
建校七十余年来,学校培养了数千名京剧专业人才,涵盖表演、导演、作曲、舞台美术等领域,表演专业毕业生中,既有梅葆玖、李世济、叶少兰、李维康、杨春霞等“老一辈艺术家”,也有王珮瑜、张火丁、杜镇杰、李胜素等“中生代名家”,更有孟广禄、王蓉蓉、朱强等当今京剧舞台的中坚力量,他们或在传统剧目中传承经典,如《贵妃醉酒》《霸王别姬》《锁麟囊》;或在现代戏中探索创新,如《红灯记》《沙家浜》《党的女儿》,推动京剧艺术与时代同频共振。
面对新时代的文化需求,中国戏曲学院始终肩负京剧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系统整理京剧传统剧目,已挖掘、复排失传剧目百余出,建立“京剧数字资源库”,通过数字化手段保存珍贵影像资料;鼓励师生创作新编历史剧、现代戏,如《曹操与杨修》《华子良》《党的女儿》等,既坚守京剧的艺术本体,又融入现代表达方式,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通过“京剧进校园”“海外巡演”等活动,让京剧艺术走向世界舞台,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金色名片”。
从田汉时代的“戏曲实验学校”到如今的多学科戏曲院校,中国戏曲学院始终与京剧艺术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它不仅是技艺的传承地,更是京剧精神的守护者,在守正创新中,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FAQs
-
中国戏曲学校建校初期有哪些重要的办学理念?
答:建校初期,中国戏曲学校确立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核心办学理念,强调在尊重京剧艺术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具体包括:一是“口传心授、因材施教”,由王瑶卿、萧长华等名宿亲自授课,根据学生天赋条件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二是“学艺先学人,立艺先立德”,将品德教育置于首位,要求学生德艺双馨;三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需每日进行基本功训练,同时参与舞台实践,避免“纸上谈兵”。 -
中国戏曲学校培养的京剧名家对当代京剧发展有哪些影响?
答:中国戏曲学校培养的京剧名家对当代京剧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艺术传承上,他们作为各流派的代表性传人,精准继承了梅派、程派、荀派、尚派等经典流派的表演精髓,确保了京剧艺术的“根脉”纯正,如梅葆玖对梅派“雍容华贵”风格的坚守,李世济对程派“幽咽婉转”唱腔的传承,在创新探索上,中生代名家如张火丁在《锁麟囊》《江姐》等剧目中融入现代表演手法,赋予传统剧目新的时代内涵;王珮瑜通过“京剧清音会”等形式,推动京剧走近年轻观众,拓展了京剧的受众群体,他们还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如叶少兰、李维康等回校任教,将自身经验传授给新一代,形成了“传帮带”的良性循环,为京剧艺术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