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以其程式化的表演、婉转的唱腔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符号,在京剧艺术的发展长河中,众多表演艺术家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为这门艺术注入了不朽的生命力,张学津先生作为马派艺术的杰出传人,以其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和创新的表演理念,在京剧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其代表作《黄金台》,更是集中展现了他艺术造诣的巅峰之作。
张学津生于1936年,是京剧大师马连良先生的义子,自幼深受马派艺术的熏陶,他8岁登台,12岁正式拜入马连良门下,系统学习马派表演艺术,马派艺术以其“美、媚、脆、帅”的风格著称,唱腔酣畅淋漓,念白抑扬顿挫,身段潇洒飘逸,表演细腻传神,张学津深得马派真传,不仅继承了马连良先生在唱、念、做、打各方面的技艺,更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结合自身条件,形成了内敛沉稳、清新脱俗、以情带演的独特表演风格,他注重人物内心的挖掘,通过眼神、表情、身段的细微变化,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被誉为“马派艺术的正统传人”。
《黄金台》是传统京剧的经典剧目,取材于《东周列国志》,讲述了战国时期齐湣王暴虐无道,公子田法章为避祸逃往燕国为质,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郭隗献计,乐毅被拜为上将,率军破齐,田法章在燕国与大臣田单相认,最终回国即位的故事,该剧以“招贤纳士”为核心,展现了明君贤臣的政治理想,也蕴含着对忠义、智勇的褒扬,作为老生应工的剧目,《黄金台》对演员的唱、念、做均有较高要求,尤其是田法章这一角色,需要在“质子”的隐忍、“公子”的威仪、“君王”的沉稳之间转换,对演员的表演功力是极大的考验。
张学津饰演的田法章,堪称《黄金台》舞台上的经典形象,在唱腔方面,他充分运用马派“脑后音”“擞音”等技巧,使唱腔既醇厚饱满,又婉转流畅,剧中“叹月”一场,田法章在异国他乡,面对明月思念故国,张学津以低回婉转的唱腔,将人物的孤寂、忧虑与期盼表达得入木三分。“那田单在齐国将帅印执掌”这一核心唱段,他通过节奏的变化和力度的控制,层层递进地展现了田法章得知田单在齐国招兵买马、准备复国时的激动与坚定,唱腔时而如泣如诉,时而铿锵有力,将人物内心的波澜起伏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念白方面,张学津继承了马派“京白”与“韵白”结合的特点,吐字清晰,节奏分明,富有音乐性,他与伊立(剧中反派)对手戏中的念白,既保持了公子身份的矜持,又暗含了对奸佞的蔑视,字字句句充满张力。
在身段表演上,张学津更是将马派“做派”的精髓发挥到极致,田法章作为质子,在燕国需谨小慎微,他的台步沉稳内敛,水袖的运用恰到好处,既体现了人物的压抑,又暗含了内心的不屈;当与田单相认时,他的眼神从疑惑到惊喜,身段从拘谨到舒展,通过细腻的动作变化,将人物悲喜交加的情感展现得真实可信,尤其是在“金殿”一场,田法章即位时的表演,他端坐龙椅,眼神坚定,举手投足间尽显君王气度,却又没有丝毫的张扬造作,将一个年轻君主在历经磨难后的沉稳与威严刻画得栩栩如生,张学津的表演,没有刻意追求“帅”“脆”的外在形式,而是以人物为核心,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都服务于情感的表达,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张学津对《黄金台》的演绎,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更是对人物形象的再创造,他深入研究剧本,结合历史背景,对田法章这一角色进行了立体化的塑造:他既有贵族子弟的文化素养,又有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品格;既有对故国的深情眷恋,又有复兴齐国的雄心壮志,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使得田法章这一形象摆脱了传统老生“脸谱化”的弊端,成为一个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艺术典型,张学津的表演,让观众在欣赏京剧艺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历史人物的鲜活与厚重,实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统一。
除了表演艺术上的成就,张学津在京剧传承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长期致力于马派艺术的教学与传播,收徒传艺,毫不保留,将自己的表演经验和心得传授给年轻一代,他常说:“京剧艺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我们不仅要演好,更要传下去。”在他的培养下,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成长起来,成为京剧舞台的中坚力量,为马派艺术的延续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还积极参与传统剧目的整理与改编,对《黄金台》等经典剧目进行精雕细琢,使其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黄金台》作为张学津的代表作,不仅记录了他艺术生涯的高光时刻,更成为马派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每当该剧上演,张学津塑造的田法章形象依然能让观众为之动容,他那醇厚的唱腔、细腻的表演、传神的眼神,已经成为京剧艺术中不可复制的经典,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与坚守,为后人树立了“守正创新”的艺术典范。
在今天,当我们再次回顾张学津与《黄金台》,不仅是在欣赏一部经典的京剧剧目,更是在感受一位艺术大家对传统的敬畏、对人物的尊重、对艺术的执着,张学津的艺术人生,正如《黄金台》中“黄金台上招贤士”的寓意一样,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他的名字也将永远镌刻在京剧艺术的史册上,熠熠生辉。
相关问答FAQs
Q1:张学津在《黄金台》中的表演有哪些马派艺术的典型特色?
A1:张学津在《黄金台》中充分展现了马派艺术的典型特色,主要体现在唱腔、念白和身段三个方面,唱腔上,他运用马派“脑后音”“擞音”“滑音”等技巧,使唱腔酣畅淋漓、婉转流畅,如“叹月”唱段中,通过高低音的转换和节奏的变化,将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期盼表达得淋漓尽致;念白上,他继承马派“京白”脆爽、“韵白”抑扬顿挫的特点,吐字清晰、富有音乐性,与对手戏中的念白充满张力,既体现身份又传递情感;身段上,他潇洒飘逸,注重细节,如田法章作为质子的拘谨、与田单相认的惊喜、即位时的威仪,均通过眼神、水袖、台步的细微变化展现,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完美诠释了马派“美、媚、脆、帅”的风格。
Q2:《黄金台》作为传统京剧,其剧情和主题对当代有何现实意义?
A2:《黄金台》虽为历史题材,但其蕴含的“招贤纳士”“以民为本”“忠义担当”等主题对当代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剧情中燕昭王筑黄金台广纳贤才,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这与当代“人才强国”战略不谋而合,启示社会应尊重人才、善用人才;田单、田法章等人面对国难不离不弃、积极复国的精神,彰显了“忠义”与“担当”,是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对当代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教育意义;剧中齐湣王因暴政失国、田法章因仁德得民心,也警示当政者需以民为本、施行仁政,这些思想跨越时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