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名家刘秀荣近况如何?身体安康艺术可顺?

京剧名家刘秀荣是梅派艺术的杰出传人,师从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以其精湛的唱腔、细腻的表演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在京剧界享有崇高声誉,虽已年逾八旬,她依然活跃在京剧传承与推广的一线,以“活到老、唱到老、教到老”的精神,为京剧艺术的薪火相传默默耕耘。

京剧名家刘秀荣近况

艺术传承:甘为人梯,培育新人

作为梅派第三代传人的代表人物,刘秀荣始终将“传道授业”视为己任,近年来,她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京剧教育中,不仅在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等高校担任客座教授,还通过“名家传戏”工程、“名师收徒”等活动,亲自指导青年演员,她的教学注重“形神兼备”,既要求学生精准掌握梅派唱腔的“圆、润、脆、亮”,更强调表演中的人物情感与内在气质,在指导《贵妃醉酒》时,她会反复示范“卧鱼”“闻花”等动作,强调“醉”态不仅要形似,更要通过眼神、身段传递出杨贵妃的孤寂与失落,让学生理解“无技不艺,无艺不成戏”的真谛。

2023年,刘秀荣正式收两位青年演员为徒,其中一位是来自上海京剧院的梅派新秀王某某,另一位是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毕业生李某,在收徒仪式上,她勉励弟子:“梅派艺术讲究‘中正平和’,做人要正直,从艺要踏实,耐得住寂寞,才能把老祖宗的艺术传下去。”除了正式收徒,她还多次参与“京剧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开设京剧体验课,教孩子们唱京剧、画脸谱,用生动的故事讲解京剧的历史,让更多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舞台实践:宝刀不老,再谱新篇

尽管年事已高,刘秀荣对舞台的热爱从未减退,近年来,她依然坚持登台演出,虽多以“折子戏”或“名家名段演唱会”形式出现,但每次表演都堪称“教科书”级别,2024年3月,她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了“梅韵流芳——刘秀荣京剧演唱会”,演唱了《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等梅派经典选段,82岁高龄的她,唱腔依旧高亢清亮,身段依然灵活稳健,尤其是《穆桂英挂帅》中“捧印”一折,将穆桂英的英姿飒爽与家国情怀演绎得淋漓尽致,赢得全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除了传统剧目,刘秀荣也积极参与新编京剧的创作与推广,2022年,她担任艺术顾问的新编梅派剧《洛神赋》在北京首演,该剧将传统京剧与现代表演元素相结合,她在唱腔设计上提出“守正创新”的理念,既保留梅派的婉转悠扬,又融入古风的典雅意境,为青年演员提供了新的表演范式,她还多次参与央视戏曲频道的《空中剧院》《名家名段》等节目录制,通过电视荧屏与全国观众见面,用艺术感染力打破年龄与时空的界限。

京剧名家刘秀荣近况

社会推广:跨界融合,拓宽路径

为了让京剧艺术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刘秀荣积极探索“京剧+”的跨界传播模式,2023年,她与知名短视频平台合作,开设“刘秀荣说京剧”账号,发布系列短视频,内容涵盖梅派唱腔教学、京剧知识科普、经典剧目赏析等,用流行音乐旋律改编的《贵妃醉酒》选段在网络上走红,播放量突破千万,让不少年轻观众第一次感受到京剧的“潮”范儿,她笑着说:“京剧不是老古董,只要找到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就能让他们爱上这门艺术。”

在公益领域,刘秀荣也从未缺席,她多次参与“戏曲下乡”“慰问演出”等活动,深入基层为戏迷朋友表演;2024年,她发起“京剧艺术扶持计划”,个人捐赠50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地区戏曲学员的学习与创作,帮助他们实现京剧梦想,她还担任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理事,为京剧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奔走呼吁,推动建立“京剧艺术数据库”,通过数字化手段保存珍贵的老唱片、录像资料和文献。

个人生活:淡泊宁静,戏韵人生

舞台上的刘秀荣光彩照人,生活中的她却淡泊宁静,保持着简朴的作息习惯,每天清晨,她都会准时起床,练习吊嗓、身段,雷打不动;上午整理资料或备课,下午则与戏友交流心得,或在家中挥毫泼墨——她的书法作品曾在全国戏曲界书画展中获奖,字里行间透着京剧艺术的“精气神”。

谈及京剧对自己的意义,刘秀荣曾说:“京剧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它教会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只要我还能开口唱、还能动,就会一直为京剧走下去。”她的女儿也从事戏曲相关工作,外孙辈虽未继承衣钵,但对京剧充满好奇,常常缠着她讲戏里的故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唱几句“海岛冰轮初转腾”,成为她生活中最温馨的时刻。

京剧名家刘秀荣近况

刘秀荣2023-2024年主要演出与活动概览

时间 地点 活动名称/内容 剧目/角色
2023年10月 北京长安大戏院 “梅韵薪传”京剧演唱会 《贵妃醉酒》(杨玉环)、《霸王别姬》(虞姬)
2024年3月 国家大剧院 “梅韵流芳——刘秀荣京剧演唱会” 《穆桂英挂帅》(穆桂英)、《宇宙锋》(赵艳容)
2024年5月 上海天蟾逸夫舞台 “名家传戏”工程汇报演出 《洛神赋》(指导青年演员)
2024年9月 河北石家庄大剧院 “戏曲进校园”活动 京剧知识讲座、《贵妃醉酒》片段教学

相关问答FAQs

Q1:刘秀荣老师从艺60余年,面对京剧传承的“断代”问题,她有哪些具体的应对措施?
A1:刘秀荣老师认为,京剧传承需“多管齐下”:一是强化专业教育,在高校教学中注重“口传心授”,同时引入现代教学手段,如利用VR技术还原经典舞台场景;二是推动普及教育,通过“京剧进校园”“社区戏曲课堂”等形式,让青少年从小接触京剧;三是创新传播方式,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内容包装传统艺术,如她曾与说唱歌手合作,将京剧唱腔融入流行音乐,引发广泛关注;四是抢救性挖掘濒危剧目,整理老艺术家的表演心得,出版《梅派表演艺术研究》等书籍,为后人留下宝贵资料。

Q2:很多年轻观众觉得京剧节奏慢、听不懂,刘秀荣老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有什么建议?
A2:刘秀荣老师表示,京剧的“慢”恰恰是其韵味所在,如同品茶需细品,京剧的程式化表演、婉转唱腔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美学内涵,她建议年轻观众可以先从“故事性强的剧目”入手,如《锁麟囊》《赵氏孤儿》,了解剧情后再欣赏唱腔、身段的妙处;也可以关注“京剧+跨界”的作品,如京剧动画、戏曲电影,降低入门门槛;最重要的是“多接触”,她常说:“京剧是‘听’出来的,也是‘看’出来的,看得多了,自然就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她也鼓励年轻观众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推动京剧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式,与时代同频共振。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