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花脸康万生作为裘派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虽已年逾七旬,却依然活跃在京剧舞台与传承一线,其艺术生命与对京剧的热忱始终饱满,作为裘盛戎先生的亲传弟子,康万生深得裘派“铜锤花脸”精髓,以嗓音高亢洪亮、表演沉稳大气著称,而在近年的艺术实践中,他不仅延续着经典剧目的舞台魅力,更在传承与创新中为裘派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从舞台实践来看,康万生的演出日程依然紧凑,2023年,他参与了“纪念裘盛戎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全国巡演,在《铡美案》《姚期》等经典剧目中饰演包拯、姚期等角色,现场观众无不被其“裘味”十足的唱腔所折服,尤其是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中,他虽已75岁高龄,却依然能完整演绎“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大段唱腔,字正腔圆、气韵贯通,其舞台掌控力与艺术感染力丝毫不减当年,他还积极参与“京剧进校园”“非遗文化进社区”等公益演出,2024年在天津师范大学的讲座中,不仅示范了裘派唱腔的“擞音”“颤音”等技巧,更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裘派艺术的传承故事,让年轻学子对京剧花脸艺术有了更直观的认知,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至2024年间,康万生在京、津、沪、冀等地的演出与讲座活动超过20场,受众涵盖戏迷、学生、普通观众等多个群体,成为连接传统京剧与现代观众的桥梁。
在艺术传承方面,康万生始终秉持“传帮带”的责任,作为天津京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他长期担任剧院青年演员的导师,亲自指导青年花脸演员排练《铡美案》《将相和》等剧目,其弟子李艺林、王嘉庆等已在业内崭露头角,其中李林在2023年“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中凭借裘派《铡美案》选段获得金奖,康万生对此笑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京剧传承的希望”,除了线下教学,他还积极探索线上传承模式:2024年初,他在抖音平台开设“康万生说裘派”账号,定期发布裘派唱腔教学短视频、经典剧目解析等内容,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突破500万,让更多京剧爱好者有机会近距离学习裘派艺术,他还参与整理了裘盛戎先生生前手稿与影像资料,历时两年完成《裘派花脸唱腔集》的编撰工作,该书于2024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成为研究裘派艺术的重要文献。
身体状况方面,康万生始终保持着良好的艺术状态,他坚持每日清晨吊嗓、练习太极,饮食清淡作息规律,家人与徒弟也常伴左右,悉心照料,2023年的一次体检中,医生称其“心肺功能相当于60岁人群”,这为他持续投入京剧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曾坦言:“只要观众爱听,我还能唱,就一定会站在舞台上,京剧是我的命,也是我的责任。”这份对艺术的赤诚,让他在晚年依然保持着对舞台的敬畏与热爱。
社会影响层面,康万生不仅是裘派艺术的守护者,更是京剧文化的传播者,2024年,他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其艺术成就与贡献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媒体评价他“以一己之力撑起当代裘派花脸的半壁江山”,而他则谦虚地表示:“裘派艺术是裘盛戎先生留下的宝贵财富,我只是个传道者,能让更多人喜欢京剧,传承裘派,我就心满意足了。”
以下为康万生艺术生涯与近年活动简表:
阶段 | 代表剧目 | 重要活动/成就 | 传承成果 |
---|---|---|---|
学艺期(1960-1980) | 《铡美案》《姚期》 | 拜裘盛戎为师,进入天津京剧团 | 系统学习裘派唱腔与表演 |
成熟期(1980-2010) | 《将相和》《盗御马》 | 主演多部京剧电影,获“梅花奖”“梅兰芳金奖” | 培养第一批裘派弟子,成为剧团台柱 |
近年(2020-2024) | 《铡美案》《锁五龙》 | 纪念裘盛戎百年巡演,线上教学平台开设 | 出版《裘派花脸唱腔集》,指导青年演员获金奖 |
相关问答FAQs:
Q1:康万生老师近年是否还会尝试新剧目,或对传统剧目进行创新改编?
A:康万生近年仍以传统经典剧目为主,偶尔参与新编戏的顾问工作,他认为传统裘派剧目已历经数十年考验,其艺术价值无需刻意“创新”,但会在表演细节上融入自己的理解,如《铡美案》中“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唱段,他会根据观众反馈调整节奏,在保留裘派“脑后音”“擞音”特色的同时,适当加入情感层次,让人物形象更立体,对于新编戏,他更倾向于担任唱腔设计顾问,而非亲自出演,以“稳扎稳打”的态度守护裘派艺术的纯正性。
Q2:作为裘派传承人,康万生如何看待年轻一代对京剧的兴趣培养?
A:康万生认为,培养年轻观众要从“去神秘化”入手,他主张通过短视频、互动讲座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京剧的“唱念做打”拆解为易懂的知识点,比如用流行歌曲的节奏对比京剧板式,用“情绪表达”解释戏曲人物塑造,他常说:“京剧不是老古董,而是有温度的艺术,只要年轻人愿意走进剧场,就一定会被它的魅力吸引。”他鼓励青年演员“既要扎根传统,又要拥抱时代”,用创新的形式讲述传统故事,让京剧在当代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