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大全中的打栾驾是何种戏曲表演形式?

“打栾驾”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一类以帝王车驾冲突为核心情节的表演程式,多见于京剧、川剧、豫剧等剧种,融合了武打、仪仗、唱念等艺术元素,通过戏剧化的冲突展现忠奸斗争、皇权威严与民间正义等主题,其名称中,“栾驾”(亦作“銮驾”)指古代帝王车驾,“打”则指向戏曲中特有的武打场面与情节冲突,两者结合形成了兼具仪式感与观赏性的独特表演范式。

戏曲大全打栾驾

定义与起源

“打栾驾”并非单一剧目,而是戏曲中一类情节模式的统称,核心表现为“帝王车驾出行时遭遇外部冲突,通过武力或智谋化解危机”,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宫廷仪仗的民间化演绎,明清时期,随着戏曲艺术的成熟,历史演义、民间传说成为重要题材,帝王出行场景因具有强烈的视觉象征意义(皇权至高无上),被纳入戏曲创作,艺人们将宫廷仪仗(如旗牌、伞扇、车旗等)与武打技巧结合,虚构出“奸臣陷害忠良、侠客劫驾护驾”等情节,逐渐形成固定的表演程式,例如京剧传统戏《打龙袍》虽以“李后认子”为主线,但“包拯打銮驾”的片段已成为“打栾驾”的经典段落;川剧《打銮驾》则直接以“程咬金打銮驾”为情节,凸显民间对清官的期盼。

与程式

“打栾驾”的表演高度程式化,涵盖角色、道具、动作、音乐等多个维度,严格遵循戏曲“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

角色配置

核心角色通常包括:

  • 帝王/后妃:车驾的主人,多为“生”(老生、小生)或“旦”(青衣、老旦)行当,象征皇权,但表演中多以静态坐轿为主,通过台词展现情绪。
  • 护驾者:忠臣良将或护卫将军,如包拯、程咬金等,多由“净”(铜花脸)或“武生”扮演,动作刚劲有力,是冲突中的“正方”。
  • 冲突方:奸臣、恶霸或劫匪,多由“净”(架子花脸)或“丑”(文丑、武丑)扮演,通过夸张的表演营造反派张力。
  • 仪仗队:执旗、伞、扇、刀等仪仗的龙套角色,负责营造车驾出行的宏大场面,动作整齐划一。

道具与场景

受舞台条件限制,“栾驾”并非真实车驾,而是通过符号化道具象征:

戏曲大全打栾驾

  • 车旗:两面绣有“龙”或“凤”的旗帜,由执旗人高举,代表帝王车驾。
  • 仪仗道具:包括“回避”“肃静”牌、金瓜、钺斧、黄罗伞盖等,排列于车驾两侧,强化皇权威严。
  • 武打兵器:刀、枪、剑、戟等,用于冲突场面,如“打銮驾”中的“对枪”“翻打”等。

场景通常以“一桌二椅”为基础,通过演员的调度和道具的摆放暗示“街道”“宫门”等环境,车驾的“行进”通过演员的圆场动作表现。

程式动作

“打栾驾”的武打动作严格遵循戏曲“五功”(唱、念、做、打、舞)规范,常见程式包括:

  • 起霸:武将登场前的整盔束甲动作,如程咬金“起霸”时抖擞威风,为冲突铺垫气势。
  • 走边:角色在舞台边缘的巡逻式亮相,通过“踢腿”“甩袖”等动作表现警惕,常用于护驾者发现危机的场景。
  • 对打套子:如“单刀枪”“三节棍”“空手入白刃”等,根据角色身份设计节奏:忠臣方动作沉稳有力,反派方则花哨狠辣,形成“正邪对抗”的视觉对比。
  • 跌扑:如“僵尸跌”“抢背”“吊毛”等,表现冲突中的激烈对抗,如奸臣被忠臣一掌打翻时的夸张跌倒,强化戏剧效果。

音乐伴奏

以“武场”锣鼓经为主,配合“文场”唱腔,烘托情绪:

  • 锣鼓点:“急急风”表现冲突爆发,“四击头”用于角色亮相,“长锤”配合车驾行进。
  • 唢呐曲牌:“朝天子”“水龙吟”等,用于帝王车驾出场,营造庄严氛围。
  • 唱腔:护驾者多唱“西皮流水”表现急切,反派唱“二黄导板”表现阴险,帝王则以“四平调”展现威严。

代表剧目与流派特色

不同剧种对“打栾驾”的演绎各具特色,形成多元化的流派风格。

戏曲大全打栾驾

剧种 代表剧目 流派特色
京剧 《打龙袍》 以“唱念”为核心,“打”为辅,包拯的“铜锤花脸”唱腔浑厚,动作沉稳,突出“清官震慑奸佞”的正剧风格。
川剧 《打銮驾》 融入“变脸”“吐火”等绝活,程咬金形象诙谐幽默,武打中杂以喜剧元素,更具民间生活气息。
豫剧 《铡驸马》片段 梆子腔高亢激越,冲突场面节奏明快,“抢背”“僵尸”等跌扑动作刚猛,凸显豫剧“火爆”特点。
徽剧 《打銮驾》 保留更多明清古韵,仪仗道具更繁复,动作古朴典雅,被誉为“打栾驾活化石”。

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打栾驾”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程式化”与“戏剧性”的统一:

  • 写意性:通过符号化道具和虚拟动作,将帝王车驾的宏大浓缩于方寸舞台,如“车旗一摇,车驾已行”,体现戏曲“以形写神”的美学追求。
  • 冲突张力:忠奸对立的情节设计,通过“打”的激烈碰撞,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忠、奸、正、邪)转化为可视化的舞台形象,满足观众的伦理期待。
  • 文化象征:栾驾作为皇权符号,其“被打”的过程暗含“民本思想”——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民间通过戏曲想象“清官敢于挑战皇权特权”,实现对现实秩序的虚拟反叛。

表演元素简表

表演元素 艺术功能
角色行当 净角(忠臣/奸臣)、生角(帝王)、旦角(后妃)、丑角(反派配角) 通过行当区分善恶,强化人物性格的典型性。
道具象征 车旗(帝王)、仪仗牌(皇权)、兵器(冲突) 以虚代实,简化舞台布景,突出戏剧冲突核心。
程式动作 起霸、走边、对枪、跌扑 规范化动作语言,增强表演的节奏感和观赏性。
音乐烘托 锣鼓经(情绪)、唢呐曲牌(仪式感)、唱腔(人物内心) 调动观众情绪,推动情节发展,强化舞台氛围。

相关问答FAQs

问1:“打栾驾”中的“栾驾”与真实历史上的帝王车驾有何区别?
答:戏曲中的“栾驾”是对真实帝王车驾的艺术化提炼,而非完全复制,真实栾驾(如清代皇帝的“大驾卤簿”)由车、舆、伞、盖等数十种器物组成,随行人员达数百人,等级森严;而舞台上的栾驾仅通过“车旗”“仪仗牌”等少量道具象征,且为突出戏剧冲突,常简化仪仗规模,甚至虚构“奸臣截驾”“侠客劫驾”等真实历史中不存在的情节,本质是“以戏载道”的艺术创作。

问2:现代戏曲舞台上,“打栾驾”表演有哪些创新尝试?
答:当代戏曲在保留“打栾驾”核心程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多维度创新:一是舞台技术革新,如用多媒体投影动态呈现“车驾行进”“仪仗阵列”等场景,增强视觉冲击力;二是简化冗长仪仗,聚焦冲突主线,缩短表演时长,适应现代观众审美;三是融入现代编舞理念,将传统武打与当代舞蹈语汇结合,如京剧《新打龙袍》中融入“现代舞翻腾”动作,年轻演员的“高难度空翻”也提升了武打的观赏性;四是题材拓展,部分新编剧目将“打栾驾”与反腐、廉政等现代主题结合,赋予传统程式新的时代内涵。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