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剧作为中国地方戏曲的重要剧种之一,以其贴近生活的唱词、婉转悠扬的唱腔和质朴自然的表演风格,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在众多为曲剧艺术发展作出贡献的艺术家中,屈安军的名字尤为亮眼,他不仅是曲剧舞台上的佼佼者,更是推动曲剧艺术传承与创新的践行者,其艺术生涯与曲剧的发展紧密相连,展现了传统戏曲在当代的生命力与活力。
曲剧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清末民初,它由民间说唱艺术演变而来,最初以“高台曲”“曲子戏”等形式在民间流传,后逐渐吸收其他戏曲元素,形成了完整的戏曲形式,不同地区的曲剧各具特色,如河南曲剧、四川曲剧、陕西曲剧等,其中河南曲剧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唱腔体系,成为中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曲剧的唱腔以“曲牌联缀体”为主,兼用“板式变化体”,常用曲调有【阳调】【诗篇】【扭书】等,旋律流畅,节奏明快,善于表现民间生活故事和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因此被誉为“百姓的戏曲”,表演上,曲剧注重“以情带戏,以戏传情”,演员的一招一式、一唱一叹都贴近生活,既有程式化的规范,又有灵活即兴的发挥,形成了“生活化、戏剧化、程式化”三位一体的艺术特色。
屈安军出生于河南一个戏曲氛围浓厚的家庭,自幼受长辈熏陶,对曲剧产生了浓厚兴趣,他12岁考入当地戏曲学校,系统学习曲剧表演,主攻文武老生,兼习小生、老旦等多个行当,在校期间,他刻苦钻研基本功,从唱腔发声、身段动作到情感表达,都打下了坚实基础,毕业后,他加入河南省曲剧团,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舞台生涯,屈安军的表演风格兼具“文戏的细腻”与“武戏的刚劲”,他善于揣摩人物内心,通过眼神、语气、身段的细微变化,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在传统戏《卷席筒》中,他饰演苍娃,将一个善良、机敏又带点市井气的少年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公堂告状”一场,他运用曲剧特有的“飞板”“流水板”等板式,唱腔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回婉转,把苍娃的委屈与愤慨表达得淋漓尽致,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在新编历史剧《陈三两爬堂》中,他突破行当限制,饰演女主角陈三两,将一位饱读诗书、刚正不阿的女性形象演绎得感人至深,展现了他跨行当表演的深厚功底。
除了舞台表演,屈安军在曲剧唱腔的传承与创新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深入研究传统曲牌的旋律特点,结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对部分唱腔进行了改良,在传统【阳调】的基础上,他融入了豫剧、越剧等剧种的元素,丰富了曲剧唱腔的表现力;在节奏处理上,他既保留了曲剧“快慢板”对比鲜明的特点,又借鉴了流行音乐的节奏感,使唱腔更具时代气息,他常说:“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老树发新芽,只有不断吸收新的养分,曲剧艺术才能永葆生机。”由他参与创排的现代戏《乡村故事》,就以全新的音乐设计获得了“文华新剧目奖”,其中他演唱的主题曲《乡音乡情》,将曲剧唱腔与通俗音乐完美结合,成为广为传唱的经典唱段。
作为曲剧艺术的传承者,屈安军始终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他担任河南省曲剧团团长后,积极推动“名师带徒”计划,将自己的表演经验和心得倾囊相授,他要求青年演员“先学传统,再谈创新”,鼓励他们深入生活,从民间汲取创作灵感,他培养的学生如李娜、王强等,已成为剧团的中坚力量,在各类戏曲比赛中屡获佳绩,他还积极推动曲剧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开展戏曲体验课等形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曲剧,他认为:“曲剧艺术的根在民间,只有让年轻人走进剧场,感受曲剧的魅力,这门艺术才能代代相传。”
屈安军的艺术成就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他曾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并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曲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造诣的肯定,更是对曲剧艺术价值的认可。
屈安军的艺术生涯,是曲剧艺术在当代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扎根传统到勇于创新,从舞台表演到传承推广,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戏曲艺术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曲剧艺术面临着新的挑战,但有了屈安军这样一批坚守初心、不断探索的艺术家,曲剧这朵戏曲百花园中的奇葩,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屈安军艺术生涯重要节点
时间 | 阶段 | 主要事迹 | 代表作品/荣誉 |
---|---|---|---|
1980-1986 | 戏曲学习期 | 考入河南戏曲学校,主攻文武老生,系统学习曲剧表演基本功 | 多次获校级“优秀学员”称号 |
1986-1995 | 初登舞台期 | 加入河南省曲剧团,担任主要演员,开始饰演重要角色 | 《卷席筒》(饰苍娃)、《陈三两爬堂》(饰陈三两) |
1996-2005 | 艺术成熟期 | 突破行当限制,尝试跨行当表演,参与创排现代戏,对唱腔进行创新 | 《乡村故事》(主题曲演唱)、获“文华表演奖” |
2006-2015 | 传承推广期 | 担任剧团团长,推动“名师带徒”计划,开展曲剧进校园活动 | 培养青年演员李娜、王强等 |
2016至今 | 终身成就期 | 被授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致力于曲剧艺术的国际传播与数字化保护 | 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出版《曲剧唱腔创新研究》 |
相关问答FAQs
Q1:屈安军的代表剧目有哪些?各有什么艺术特色?
A1:屈安军的代表剧目包括传统戏《卷席筒》《陈三两爬堂》《风雪配》和新编历史剧《乡村故事》等。《卷席筒》中,他饰演的苍娃以“市井气”和“机敏性”著称,唱腔运用“飞板”“流水板”等板式,节奏明快,情感跌宕;《陈三两爬堂》突破行当限制,将文戏的细腻与武戏的刚劲结合,通过眼神、身段的细微变化展现人物刚正不阿的品格;《乡村故事》作为现代戏,他在唱腔中融入豫剧、流行音乐元素,使唱腔更具时代感,同时表演贴近生活,真实反映了当代农村的变迁。
Q2:屈安军对曲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有哪些具体贡献?
A2:屈安军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传承方面,他担任剧团团长后推动“名师带徒”计划,亲自指导青年演员,要求他们先学传统、再深入生活,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同时开展曲剧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通过讲座、体验课等形式扩大曲剧受众,二是创新方面,他在传统曲牌基础上,融合豫剧、越剧等剧种元素和现代音乐节奏,改良唱腔,使曲剧更符合当代观众审美;参与创排的现代戏《乡村故事》以全新的音乐设计和叙事方式,为曲剧现代戏创作提供了新思路,并荣获“文华新剧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