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作为中原大地的文化瑰宝,以其高亢激越的唱腔、质朴生动的表演,承载着河南人的情感与记忆,从田间地头的村头戏台,到城市剧院的璀璨灯光,豫剧的唱腔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每一寸肌理,而“四上河南”的经历,则像一把钥匙,让我得以从不同维度触摸豫剧的灵魂,更在与“土豆”这一寻常农作物的相遇中,读懂了豫剧扎根生活的厚重底色。
第一次踏上河南的土地,是在十年前的初春,彼时我刚接触豫剧,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花木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铿锵唱段,下飞机时,郑州的空气中还带着微寒,但街头巷尾的音像店里,豫剧唱段却像暖气一样流淌出来,在二七广场附近的小吃摊,我第一次尝到了“土豆烩面”——宽厚的面条裹着浓郁的汤汁,土豆炖得软烂入味,老板一边擦桌子一边哼着豫剧调子,说:“这土豆啊,跟咱豫剧一样,看着普通,得有耐心炖,才有味儿。”那时的我还不懂这句话的深意,只觉得土豆的朴实与豫剧的亲切,在烟火气里奇妙地融合了。
第二次到河南,是为了看豫剧大师常香玉的舞台艺术展,在河南艺术中心的展厅里,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吸引了我:1951年,常香玉带领剧社巡回演出,为抗美援朝捐赠“香玉剧社号”战斗机,背景是简陋的戏台和台下抱着土豆窝头看戏的乡亲,讲解员说,当年剧社走到哪儿,就跟老乡们买土豆吃,既是口粮,也是和乡亲们拉近距离的“媒介”,豫剧的“接地气”,从来不是口号,而是从田间地头长出来的——演员们和农民一起吃土豆,听他们讲家长里短,把生活的酸甜苦辣揉进唱腔里,才有了《朝阳沟》中银环下乡时“满眼的好风光”那样鲜活的表演。
第三次来河南,是跟着农业调研团队走基层,在周口太康县的土豆种植基地,我见到了令人震撼的画面:万亩田地里,绿油油的土豆苗在阳光下舒展,远处的戏台上正演着《穆桂英挂帅》,演员们的唱腔穿过田埂,和农民们挖土豆时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当地的老支书告诉我,太康土豆是地理标志产品,皮薄肉厚,口感绵密,每年丰收时,村里都要唱大戏庆祝,“戏唱好了,土豆也长得旺,这都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道理——人勤地不懒,戏里有乾坤。”原来,在河南的农耕文化里,土豆是“粮食”,也是“吉祥物”;豫剧是“娱乐”,更是“农事的一部分”,春种时唱《大祭桩》祈求风调雨顺,秋收时演《七品芝麻官》庆祝五谷丰登,土豆的生长周期,恰是豫剧唱腔里的起承转合。
第四次上河南,是在去年深秋,我特意去了豫剧的发源地之一的开封朱仙镇,这里的年画和豫剧一样,是国家级非遗,在镇上的老作坊里,我看到了一幅特别的年画:穆桂英手持土豆,身边跟着挑着土豆担的丫鬟,题字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作坊的老艺人说,豫剧里的英雄人物,都是老百姓心里的“主心骨”,而土豆,是老百姓的“命根子”,把画在一起,保家卫国”和“丰衣足食”的朴素愿望,那天傍晚,我在镇口的戏台下听了一场“露天豫剧”,没有华丽的灯光,没有昂贵的门票,老乡们搬着小马扎,手里捧着烤土豆,听得如痴如醉,当《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唱段响起时,一个卖烤土豆的大爷把刚出炉的土豆递给我:“尝尝,咱河南的土豆,配咱河南的戏,才叫一个‘中’!”
为了让这份“中”味更具体,不妨看看河南土豆与豫剧文化的深层联结:
维度 | 河南土豆的文化特质 | 豫剧的呼应体现 |
---|---|---|
农耕符号 | 从“救命粮”到“经济作物”,见证河南农业变迁 | 《朝阳沟》中银环学种地,唱词融入农事经验 |
生活纽带 | 日常饮食的核心(烩面、焖面、粉条原料) | 村头戏台以土豆为“茶点”,戏与食不可分 |
艺术灵感 | 形态圆融、质朴坚韧,隐喻河南人性格 | 穆桂英、花木兰等角色“接地气”的塑造 |
节庆载体 | 庙会、丰收节必备,象征圆满富足 | 《七品芝麻官》等剧目常融入“庆丰收”情节 |
四上河南,从初识豫剧的惊艳,到理解它为何“活”在民间,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一颗颗朴素的土豆里——它不像龙井那般精致,也不似荔枝那般娇贵,却能在一炖一煮中释放醇厚滋味,正如豫剧,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只用最直白的语言、最真挚的情感,唱出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当豫剧的唱腔与土豆的香气在河南的土地上交织,便构成了最生动的文化图景:那是生活的味道,也是艺术的根。
FAQs
Q1:豫剧为什么能成为河南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
A1:豫剧的诞生与河南的地理、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地处中原的河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农耕文化深厚,而豫剧的唱腔高亢明亮、表演质朴自然,最初源于农民的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极易引发共鸣,从明清时期形成至今,豫剧始终扎根民间,无论是村头戏台的“草台班子”,还是城市剧院的专业院团,都坚持“演老百姓身边的事,唱老百姓心里的话”,像《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朝阳沟》等剧目,既传递家国情怀,又充满生活气息,最终成为河南文化的“活名片”。
Q2:河南的土豆在饮食文化中有哪些独特地位?
A2: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土豆(马铃薯)是仅次于小麦、玉米的重要粮食作物,也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平民食材”,在河南,土豆的吃法多样:冬天有热气腾腾的“土豆烩菜”,夏天有爽脆可口的“凉拌土豆丝”,街头巷尾的“土豆粉”更是风靡全省的特色小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土豆的“包容性”让它成为豫菜“和味”的代表——无论是与面条同煮成“土豆焖面”,还是与排骨炖成“土豆排骨汤”,都能吸收其他食材的精华,释放绵长的醇香,正如河南人性格中的“实在”与“包容”,在平凡的食材中创造出不平凡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