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作为中国国粹,其生旦净丑各行当均涌现出众多名家,小生行当更是以细腻的表演与独特的唱腔魅力征服观众,其中李宏图与郭玮的传承与创新,为这一行当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李宏图作为当代叶派小生的领军人物,以扎实的功底、鲜明的艺术风格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的桥梁;而郭玮作为其弟子,则在继承中融入时代审美,展现出青年一代对京剧艺术的坚守与探索。
李宏图的京剧之路始于童年,他师从京剧小生泰斗叶少兰,深得叶派艺术的精髓,叶派小生以“文武兼备、形神兼备”著称,李宏图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潇洒中见沉稳,激越中含细腻”的个人风格,他的扮相俊朗,身段挺拔,无论是《吕布与貂蝉》中“凤仪亭”一折的意气风发,还是《白门楼》里“听罢言来笑开颜”的复杂心境,都通过精准的眼神、身韵与唱腔得以展现,他尤其擅长“雉尾功”,在《群英会》中扮演周瑜,翎子功的运用堪称一绝,时而昂扬如剑指苍穹,时而低垂似暗流涌动,将人物内心的波澜演绎得淋漓尽致,作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李宏图不仅活跃于舞台,更致力于教学传承,他主张“戏比天大,艺无止境”,要求学生在掌握程式化动作的同时,深入理解人物内心,让传统表演“活”起来。
郭玮作为李宏图的入室弟子,自幼受京剧熏陶,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系统学习叶派小生艺术,她的艺术之路既有对师父的“克隆式”继承,更融入了女性小生的独特视角,在《柳荫记》中,她扮演的梁山伯突破了传统男性小生的阳刚之气,以温润如玉的气质中透着书卷气,将“十八相送”的纯情与无奈刻画得动人;而在《周仁献嫂》中,她则通过高亢激越的唱腔与刚劲利落的武打,展现了周仁的忠义与挣扎,郭玮深知,传承不等于墨守成规,她在传统程式中融入现代审美,比如在舞台节奏上更注重张弛有度,在人物造型上尝试更贴合当代观众审美的细节调整,却始终坚守京剧“写意”的美学内核,作为青年一代的京剧人,她还积极参与京剧进校园、线上直播等活动,用年轻化的语言普及京剧知识,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小生艺术的魅力。
两位艺术家的传承与探索,可从以下维度更直观地呈现:
维度 | 李宏图 | 郭玮 |
---|---|---|
行当与派别 | 叶派小生,文武兼备 | 叶派小生,文小生为主,兼习武小生 |
代表剧目 | 《吕布与貂蝉》《白门楼》《罗成叫关》 | 《柳荫记》《周仁献嫂》《凤还巢》 |
艺术风格 | 潇洒沉稳,翎子功、唱腔极具爆发力 | 细腻温润,女性视角下的柔中带刚 |
传承贡献 | 教学育徒,著书立说,推动叶派艺术现代化 | 创新演绎,普及推广,吸引青年观众 |
李宏图与郭玮的艺术实践,印证了京剧艺术“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的传承智慧,李宏图以深厚的舞台功底与教学经验筑牢传统根基,郭玮则用青春活力与时代视角让老树开新花,他们的共同努力,让叶派小生艺术在当代舞台上焕发出蓬勃生机,也为京剧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
FAQs
Q1:李宏图在叶派小生表演中,有哪些独特的艺术技巧?
A1:李宏图的独特技巧集中体现在“翎子功”与“唱念做打”的融合上,他的翎子功刚柔并济,可通过头部微动、颈部摇摆等细微动作,让翎子呈现出“单抖”“双抖”“绕花”“甩花”等十余种形态,精准外化人物情绪;唱腔上,他既保留了叶派“刚劲挺拔”的特点,又融入了“润腔细腻”的处理,如《白门楼》中“到如今困土牢”一段,高亢中带着苍凉,将吕布的绝望与悔恨展现得入木三分,他还擅长“武戏文唱”,即使在高难度武打场面,也注重人物内心刻画,避免纯技巧的炫技。
Q2:郭玮作为青年京剧演员,如何平衡传统传承与创新发展?
A2:郭玮的平衡之道可概括为“守正创新”四字。“守正”体现在严格遵循叶派小生的表演程式,如台步的“轻、飘、稳”,眼神的“聚、放、收”,以及唱腔的“立音、擞音”等技巧,确保艺术传统的纯粹性;“创新”则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人物塑造的当代性,如在女性小生角色中融入更细腻的情感层次,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二是传播方式的年轻化,通过短视频平台解析剧目背后的历史故事,用“沉浸式体验”让观众理解京剧的“写意”之美,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找到与观众对话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