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焦裕禄贾文龙唱段

豫剧作为中原大地的文化瑰宝,以其高亢激越、质朴深沉的唱腔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观众,而由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贾文龙主演的大型现代豫剧《焦裕禄》,更是将这一艺术形式与时代精神完美融合,通过一个个经典的唱段,塑造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鲜活形象,让“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通过豫剧的独特魅力深入人心,贾文龙以其深厚的表演功底和对人物的深刻理解,将焦裕禄的内心世界与精神境界通过唱腔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豫剧现代戏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豫剧《焦裕禄》的创作背景与贾文龙的表演初心

豫剧《焦裕禄》自创排以来,便承载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的重要使命,焦裕禄同志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期间,以“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带领群众治理“三害”(内涝、风沙、盐碱),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将这一真实事迹搬上豫剧舞台,不仅是对英雄的缅怀,更是对当代人的精神洗礼。

贾文龙作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在接到塑造焦裕禄这一角色时,深感责任重大,他曾表示:“焦裕禄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共产党员,我要用豫剧的‘唱、念、做、打’去触摸他的灵魂,让观众不仅看到他的事迹,更能感受到他的温度。”为此,他深入兰考实地采风,走访焦裕禄的同事和群众,查阅大量史料,从眼神、步伐到唱腔的每一个细节,都力求贴近人物原型,正是这份“敬畏心”与“同理心”,让他在舞台上塑造的焦裕禄既有县委书记的坚定沉稳,又有对百姓的柔情似水,更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贾文龙唱段的艺术特色与情感表达

贾文龙在《焦裕禄》中的唱段,充分展现了豫剧“豫东调”与“豫西调”融合的艺术魅力,既有豫东调的高亢明亮,又有豫西调的低回深沉,形成了“刚柔并济、情真意切”的独特风格,他的演唱字正腔圆、情感饱满,通过声音的强弱、快慢、虚实变化,精准传递出焦裕禄在不同情境下的内心世界,让观众在“听戏”的同时,仿佛置身于兰考的风沙盐碱地,与焦裕禄一同经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经典唱段分析

  1.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
    这段唱段出现在焦裕禄深入群众、倾听民意的场景中,贾文龙的演唱以“豫西调”为基础,用低回婉转的旋律表现焦裕禄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开篇“老百姓心里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一句,声音沉稳而有力,如拉家常般亲切,却又暗含坚定;随后“我是您的儿子,是您的亲人”一句,音调上扬,带着哽咽与颤抖,将焦裕禄“把群众当亲人”的赤子之心展现得淋漓尽致,演唱中,他巧妙运用“气口”控制,让每个字都带着温度,仿佛焦裕禄就站在百姓面前,拉着他们的手诉说衷肠。

  2. “风雪夜归人”
    这段唱段以兰考的“风雪夜”为背景,刻画了焦裕禄顶风冒雪访贫问苦的场景,贾文龙的演唱节奏明快而富有张力,开头“风雪卷,天地暗,脚步匆匆心不安”,用“豫东调”的高亢唱出风雪中的急切,声音如撕裂寒风般穿透力十足;中间“踏雪痕,过村寨,茅屋油灯映窗台”,旋律转为舒缓,带着对百姓的牵挂,每个字都像落在雪地上的脚印,清晰而沉重;为百姓,敢把生死置外,共产党员的责任重如山”,声音陡然拔高,充满力量,将焦裕禄“不惧生死、一心为民”的担当精神推向高潮。

  3. “临终的嘱托”
    这是全剧最催人泪下的唱段之一,表现焦裕禄在病重期间,仍心系兰考发展的场景,贾文龙的演唱以“散板”为主,节奏自由,情感克制却深沉。“兰考的沙丘绿了没有?盐碱地改造成良田没有?”一句,声音沙哑而虚弱,带着对未竟事业的牵挂,让听众无不为之动容;随后“把我埋在沙丘上,看着你们治‘三害’”,语气从恳切到坚定,最后化作对未来的信念,将焦裕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诠释到极致,演唱中,他通过气息的微弱变化,模拟病痛中的焦灼,却始终用眼神传递出希望,让“临终嘱托”不再是悲伤的告别,而是精神的传承。

唱段的时代价值与精神传承

贾文龙演绎的《焦裕禄》唱段,不仅是豫剧艺术的精品,更是跨越时代的精神教材,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这些唱段依然能引发观众强烈共鸣,正是因为它们传递的“焦裕禄精神”永不过时,通过豫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焦裕禄的形象从历史中“活”了过来,他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他的精神被更多人传承。

从舞台到现实,贾文龙的每一次演唱都是对焦裕禄精神的重温,他曾说:“我希望观众看完戏后,能记住焦裕禄说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做事、为民服务。”《焦裕禄》已成为各地党员干部学习的生动教材,贾文龙的唱段也通过短视频、广播等形式走进校园、社区,让更多人感受到豫剧的魅力与焦裕禄精神的伟力。

相关唱段特点简表

唱段名称 情感基调 唱腔特点 经典唱词举例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 亲切深情 豫西调低回,字正腔圆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风雪夜归人》 急切坚定 豫东调高亢,节奏张弛有度 “为百姓,敢把生死置外,共产党员的责任重如山”
《临终的嘱托》 深沉悲壮 散板自由,气息控制细腻 “把我埋在沙丘上,看着你们治‘三害’”

FAQs

问:贾文龙在《焦裕禄》唱段中,如何通过豫剧声腔塑造人物性格?
答:贾文龙在演唱中,根据焦裕禄不同阶段的情感需求,灵活运用豫剧“豫东调”与“豫西调”的声腔特点,面对群众时,以“豫西调”的低回婉转表现亲民爱民的柔情;面对困难时,用“豫东调”的高亢激昂展现迎难而上的担当;临终嘱托时,通过“散板”的自由节奏和气息的微弱变化,传递出对事业的执着与不舍,他注重“以情带声”,将声音的强弱、快慢与人物内心紧密结合,让唱腔成为性格的延伸,使焦裕禄的形象立体而真实。

问:《焦裕禄》唱段为何能跨越时代,引发不同年龄观众的共鸣?
答:焦裕禄精神本身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为民、务实、清廉”的核心内涵与当代社会价值观高度契合,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贾文龙的演唱在传承豫剧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审美,通过旋律的创新和情感的真实表达,让年轻观众也能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唱段中“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等经典台词,用朴素的语言传递深刻道理,既有地域特色,又具普世价值,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得到精神的洗礼与升华。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