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中国戏曲学院京剧昆曲如何实现传统与当代的融合发展?

中国戏曲学院作为我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戏曲艺术院校,自1950年创办以来,始终以“传承戏曲艺术、培养专业人才”为己任,在京剧与昆曲这两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学院的前身是“中国戏曲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00年更名为中国戏曲学院,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在七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始终坚守“传道授业”的传统,同时积极探索戏曲艺术在当代的创新发展,为京剧、昆曲的传承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人才。

中国戏曲学院京剧昆曲

京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剧种,在中国戏曲学院的教学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院京剧表演专业是全国重点学科,其教学体系以“口传心授”为核心,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的培养模式,在行当划分上,学院严格遵循京剧传统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个行下又细分不同分支,如老生、小生、武生,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铜锤花脸、架子花脸,文丑、武丑等,学生入学后需经过严格的行当考核,确定主攻方向,之后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为期四年的系统学习,课程包括唱腔、念白、身段、把子、毯功、剧目等,剧目课”是核心,通过学习传统经典剧目,学生逐步掌握京剧表演的程式化技巧与人物塑造能力,学院京剧表演专业的师资力量雄厚,既有诸如叶盛兰、荀慧生、袁世海等老一辈艺术家的亲传弟子,也有当今京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如于魁智、李胜素、孟广禄等知名艺术家均在校任教或担任客座教授,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始终坚持“传统为根、创新为魂”,一方面严格继承《四郎探母》《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传统经典,另一方面鼓励师生创作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如《江姐》《红灯记》等,使京剧艺术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学院京剧器乐专业也是教学重点,培养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鼓板等演奏人才,为京剧舞台提供坚实的音乐支撑。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戏曲学院自20世纪50年代起便开始昆曲教学,2000年正式成立昆曲系,成为国内首个开设昆曲本科专业的高校,填补了昆曲高等教育的空白,学院昆曲教学以“传承原汁原味的传统艺术”为宗旨,强调“水磨腔”的细腻婉转与“身段谱”的规范严谨,在课程设置上,昆曲专业除表演专业共通的基础课外,还设有昆曲唱腔、昆曲念白(中州韵)、昆曲身段、昆曲剧目(折子戏)等特色课程,尤其注重传统折子戏的教学,如《牡丹亭·游园惊梦》《长生殿·惊变埋玉》《玉簪记·琴挑》等经典剧目,均由昆曲界的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确保艺术传统的纯正性,学院昆曲专业的师资团队汇聚了当今昆曲界的顶尖艺术家,如张继青、汪世瑜、梁谷音、计镇华等“昆曲祭酒”均长期在校任教,通过“师徒制”的传承方式,将昆曲艺术的精髓一代代传递下去,在人才培养上,学院注重学生的“文武兼备”,不仅培养闺门旦、巾生、官生、刺杀旦等表演行当的人才,还注重昆曲文学、音乐、理论研究,培养复合型昆曲艺术人才,学院还承担了昆曲传统剧目的整理与抢救工作,组织专家对濒临失传的折子戏进行挖掘、整理和复排,建立了“昆曲教学剧目资源库”,为昆曲艺术的活态传承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更清晰地展现中国戏曲学院在京剧与昆曲教学中的特色与差异,以下从教学定位、核心课程、代表行当、传承特色及代表师资五个维度进行对比:

中国戏曲学院京剧昆曲

对比维度 京剧教学体系 昆曲教学体系
教学定位 国粹传承与当代发展并重 “百戏之祖”活态传承为核心
核心课程 唱念做打、行当专修、现代剧目 水磨腔、身谱规范、折子戏传承
代表行当 生旦净丑(老生、青衣、花脸等) 生旦(闺门旦、巾生、刺杀旦等)
传承特色 融合创新,新编历史剧探索 严格遵循古谱,原汁原味呈现
代表师资 于魁智、李胜素、孟广禄 张继青、汪世瑜、梁谷音

在中国戏曲学院的努力下,京剧与昆曲艺术的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毕业生中,既有活跃在当今戏曲舞台的中坚力量,如京剧演员王立军、赵群,昆曲演员单雯、施夏明等,也有投身戏曲教育、理论研究、艺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大院团、院校及文化机构,成为传承戏曲艺术的中坚力量,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国际戏曲学术研讨会、海外戏曲展演、招收留学生等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推动京剧、昆曲走向世界舞台。

在当代文化多元发展的背景下,戏曲艺术也面临着年轻观众减少、传统传承难度加大等挑战,中国戏曲学院始终以“守正创新”为理念,一方面坚守传统艺术的根脉,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戏曲与当代科技、艺术的融合,如开设戏曲数字媒体课程、创作沉浸式戏曲剧目、利用短视频平台推广戏曲知识等,让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相关问答FAQs

Q1:中国戏曲学院在京剧和昆曲教学中,如何平衡传统传承与现代创新?
A1:中国戏曲学院始终坚持“传统为根、创新为魂”的教学理念,在传统传承方面,通过“口传心授”的师徒制,邀请非遗传承人、老艺术家亲自授课,严格继承传统剧目的表演程式、声腔规范和人物塑造,确保艺术传统的纯正性;系统整理传统剧目,建立教学资源库,避免经典失传,在现代创新方面,鼓励师生结合时代精神创作新编历史剧、现代戏,如京剧《江姐》、昆曲《瞿秋白》等;积极探索戏曲与科技、新媒体的融合,开设戏曲数字媒体课程,利用VR、AR技术辅助教学,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戏曲知识,吸引年轻观众,实现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

中国戏曲学院京剧昆曲

Q2:青年学生报考中国戏曲学院京剧或昆曲专业,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A2:报考京剧或昆曲专业的青年学生,需具备以下基本素质:一是扎实的艺术天赋,包括嗓音条件、身体协调性、模仿能力和节奏感,这是戏曲表演的基础;二是浓厚的兴趣与热爱,戏曲学习周期长、强度大,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坚持长期训练;三是吃苦耐劳的精神,戏曲基本功训练(如毯功、把子、唱腔)枯燥且艰苦,需要学生具备坚韧的毅力和抗挫折能力;四是文化素养,戏曲艺术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学科知识,良好的文化基础有助于理解剧目内涵、塑造人物形象;五是遵守传统的敬畏心,尊重戏曲艺术的传承规律,虚心向老师学习,才能准确把握传统艺术的精髓。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