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上海这座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中,历经百年发展与沉淀,形成了独特的“海派京剧”风貌,传统剧目《扫松下书》以其质朴的剧情、鲜明的人物和浓郁的市井气息,成为上海京剧舞台上经久不衰的经典,尤其体现了海派京剧“接地气、重人情”的艺术特质。
《扫松下书》源自传统民间故事,属老生、小生合作的重头戏,剧情围绕南宋时期书生张广才与李恕展开,张广才为李恕之父李春荣的故交,李春荣遭奸臣陷害后家道中落,李恕为寻父亲下落,流落至松江,张广才偶遇李恕,认出其身份后,虽自身清贫,仍倾囊相助,并带李恕至李春荣墓前扫墓,告知其父冤情,鼓励李恕进京赶考、伸张正义,全剧没有复杂的武打或华丽的唱腔,却通过“扫松”“下书”等日常场景,展现了底层百姓的侠义心肠与骨肉亲情,这种“以情动人”的叙事逻辑,恰与上海市民文化中重视“人情味”的特质相契合。
上海作为京剧南下的重要码头,自19世纪中叶起就成为京剧传播与发展的重镇。《扫松下书》在上海的演出史,几乎与海派京剧的形成同步,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京剧首次进入上海,以“京派”正统风格立足,但上海观众更偏爱贴近生活的通俗故事,为此,京剧演员在《扫松下书》的演绎中融入了江南地方戏的元素——如念白中夹杂苏白(苏州话),使张广才这一角色更具市井老者的亲切感;表演上强调“做功”,如张广才扫墓时的颤巍身姿、抚摸墓碑时的哽咽表情,通过细腻的生活化动作传递人物内心的苍凉与热忱,这种“京味唱腔、苏白念白、生活化表演”的融合,正是海派京剧“兼容并蓄”的早期体现。
进入20世纪,上海的文化舞台更加多元,《扫松下书》在名家演绎下焕发新生,京剧大师周信芳(麒麟童)在20世纪30年代曾多次饰演张广才,他结合“麒派”老生“苍劲、深沉”的唱腔特点,将张广才的“义”与“苦”推向极致:唱段“张广才在松林泪如雨下”中,他运用“脑后音”与“擞音”,既表现老人的苍老,又暗含悲愤;念白“老汉我一生不贪财,只重义气”时,借鉴上海评弹的“说噱”技巧,节奏明快,情感真挚,令台下观众无不动容,上海的新式剧场(如天蟾舞台、黄金大戏院)也为《扫松下书》提供了更好的呈现空间,舞台布景开始采用写实风格,松林、墓碑等场景通过灯光与布景营造真实感,让观众仿佛置身剧情之中,这种“内容为王、形式创新”的思路,使《扫松下书》成为连接传统京剧与上海观众的桥梁。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京剧院对《扫松下书》进行了整理与改编,使其更具时代精神,1950年代,剧院在保留核心剧情的基础上,删减了封建迷信元素,强化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音乐上,在传统西皮二黄的基础上加入江南丝竹的旋律,使唱腔更显温婉动人,青年演员的接力也让这出老戏焕发新活力,如京剧艺术家李炳淑在20世纪70年代饰演的李恕,将小生的“儒雅”与“坚毅”结合,其“下书”时的身段设计借鉴了昆曲的“水袖功”,既保留了传统程式,又符合年轻观众的审美,上海京剧院还通过“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扫松下书》的故事走进寻常百姓家,如在学校演出时,学生演员扮演的张广才手持扫帚,用通俗的念白讲述“知恩图报”的道理,这种“小剧场+老戏”的模式,让传统剧目在当代上海找到了新的传播路径。
进入21世纪,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扫松下书》在上海的传承提供了新可能,上海京剧院推出“京剧+互联网”计划,将《扫松下书》的经典场次制作成短视频,在抖音、B站等平台传播,张广才扫墓”片段因演员细腻的表情和苍凉的唱腔,累计播放量超千万,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剧院还开发了沉浸式京剧体验项目,观众可通过VR设备“走进”松林墓场景,与张广才“对话”,这种“科技赋能传统”的尝试,使《扫松下书》从“舞台艺术”变为“可参与的文化体验”,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上海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上海地区《扫松下书》重要演出与艺术传承简表 |
---|
时期 |
清同治、光绪年间 |
20世纪30年代 |
1950-60年代 |
20世纪70年代 |
21世纪以来 |
《扫松下书》已成为上海京剧的“文化名片”,不仅频繁出现在上海国际艺术节、天蟾舞台“京剧名家名段”等演出中,还成为上海中小学美育教育的教材内容,这出诞生于民间的传统剧目,在上海这座城市的滋养下,跨越百年时光,依然以其真挚的情感与朴素的价值观,打动着一代又一代观众,印证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真理——而海派京剧的包容与创新,正是其生命力长存的秘诀。
FAQs
Q1:《扫松下书》的核心主题是什么?为何能在上海长久受欢迎?
A1:核心主题是“忠义”与“亲情”,通过张广才的仗义相助和李恕的寻父报恩,传递“知恩图报”“正义必胜”的传统价值观,其在上海受欢迎,因剧情贴近市民生活,人物情感真挚,且海派京剧融入苏白、生活化表演等元素,符合上海观众“重人情、接地气”的文化心理,百年间始终能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Q2:上海版《扫松下书》与其他地区演出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A2:上海版更强调“海派融合”:念白中常夹杂苏白,更具市井气息;表演上借鉴江南评弹、昆曲的身段与音乐,使唱腔更婉转;舞台呈现上较早采用写实布景与灯光,增强代入感;当代还结合数字化手段(短视频、VR),探索“老戏新演”模式,这些特点使其区别于其他地区更注重“程式化”的演绎,形成独特的“海派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