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教师李艳艳自幼浸润在梨园世家的氛围中,6岁便随祖父练习老生唱腔,12岁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主攻梅派青衣,师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曼玲、李炳淑,本科毕业后,她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留校任教,至今已有20余年教龄,现任某戏曲学院京剧系教授、研究生导师,同时担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助手,李艳艳的教学以“守正创新”为核心,既深耕传统京剧的精髓,又积极探索适应时代的教学方法,成为连接京剧艺术与年轻一代的重要桥梁。
在京剧教学中,李艳艳始终强调“基本功是立身之本”,她认为,京剧艺术的魅力在于“无声不歌,无动不舞”,而扎实的基本功是实现这一境界的前提,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基础的学生,她设计了一套分层训练体系:初级阶段注重“开、绷、直、立”的形体规范,通过压腿、下腰、踢腿等基础训练,塑造演员挺拔的身姿;中级阶段融入“唱、念、做、打”的综合训练,例如在“云手”动作教学中,她会分解为“提腕、翻掌、移步、转身”四个步骤,结合口诀“云手圆如月,眼神随手动”,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体会身段的协调与韵律;高级阶段则侧重“人物塑造”,通过分析剧目中的人物性格,引导学生将技巧转化为情感表达,如在教《贵妃醉酒》时,她会先讲解杨贵妃从雍容到失落的情感变化,再指导学生通过水袖的“抖、扬、翻、绕”和眼神的“含、羞、怨、痴”来展现人物内心。
李艳艳深知,传统京剧教学若固守“口传心授”的单一模式,难以吸引现代学生,为此,她积极探索“传统+现代”的融合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例如将梅派唱腔的“气口”“润腔”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视化的声波图,让学生直观理解声音的强弱、高低变化;引入游戏化教学,设计“京剧角色拼图”“行当猜猜看”等互动游戏,帮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区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特点,她还牵头编写了《京剧启蒙教学十二讲》,将晦涩的京剧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案例,该书已成为全国多所中小学京剧选修课的指定教材。
在剧目传承与创新方面,李艳艳既注重经典剧目的原汁原味还原,也鼓励学生参与新编京剧的创作,她带领学生复排了《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宇宙锋》等十余出传统剧目,贵妃醉酒》选段在“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中斩获金奖;她参与创排的京剧《青春版》《红色娘子军》,将现代音乐、舞蹈元素融入京剧表演,让年轻观众感受到传统艺术的当代活力,她每年组织“京剧进校园”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百余所中小学,通过讲座、体验课、小型演出等形式,让上万名学生近距离接触京剧,许多孩子因此爱上这门传统艺术,甚至走上专业学习道路。
李艳艳的教学成果丰硕,她培养的学生中,已有20余人获得国家级、省级京剧比赛奖项,多人成为院团骨干力量,她本人也多次获得“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并入选“全国戏曲教育名师”,她常说:“京剧传承不是守着旧仓库,而是点亮一盏灯,让更多人看见它的光。”她仍坚持每周为学生上课,参与京剧教材编写,并利用短视频平台开设“京剧小课堂”,向大众普及京剧知识,李艳艳用她对京剧的热爱与坚守,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关问答FAQs
问:李艳艳老师如何让现代青少年对京剧产生兴趣?
答:李艳艳认为,激发青少年兴趣需“接地气”,她采用“三步法”:第一步,用流行元素搭建桥梁,如将京剧唱腔与流行音乐结合创编新曲目,或在教学中融入“国潮”服饰、妆容设计,让学生感受京剧的时尚感;第二步,注重故事性,教唱段前先讲解剧目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人物情感,比如教《铡美案》时,通过动画短片展示包公的刚正不阿,让学生理解“驸马爷近前看端详”唱段中的愤怒与无奈;第三步,提供展示平台,定期组织“学生京剧节”,让学生自编自演校园题材的小京剧,如《课间十分钟》《图书馆奇遇》,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京剧的乐趣。
问:京剧基本功训练周期长、难度大,学生容易半途而废,李老师如何激励学生?
答:李艳艳的“激励体系”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小目标驱动”,将长期训练分解为“一周掌握一个身段动作”“一个月学会一段唱腔”等可量化的小目标,完成后通过“积分卡”积累奖励,如获得与名家合影的机会或定制戏服;二是“个性化鼓励”,对内向的学生,肯定其细节进步(如“今天的眼神很到位”);对活泼的学生,引导其发挥表现力(如“你的台步很有感染力,再注意节奏会更完美”);三是“情感共鸣”,通过讲述京剧名家的成长故事(如梅兰芳“蓄须明志”的经历),让学生明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意义,从内心认同京剧的价值,从而主动克服困难,坚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