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中国戏曲学院民指民族艺术吗?有何专业特色?

中国戏曲学院作为我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戏曲艺术院校,自创办以来始终肩负着传承戏曲艺术、培养戏曲人才的重任,被誉为“中国戏曲人才的摇篮”,其发展历程与戏曲艺术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既承载着传统戏曲的薪火,也在时代发展中不断探索创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戏曲学院民

学院的历史沿革可追溯至1950年,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在北京创办了“戏曲实验学校”,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戏曲专业学校,1955年,学校正式定名为“中国戏曲学校”,标志着戏曲教育进入系统化、规范化发展阶段,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升格为“中国戏曲学院”,开始培养戏曲专业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实现了从中等戏曲教育向高等戏曲教育的跨越,2000年,学院划归北京市管理,现为文化和旅游部与北京市共建高校,2018年,学院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其“戏剧与影视学”学科被列为建设学科,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戏曲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学科建设方面,中国戏曲学院形成了以戏曲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学院设有表演系、导演系、音乐系、戏曲文学系、舞台美术系、新媒体艺术系、国际文化交流系等10个教学单位,涵盖戏曲表演、导演、作曲、编剧、舞台设计、灯光、服装、化妆、数字媒体艺术等多个专业方向,京剧表演、昆曲表演、京剧器乐、戏曲作曲等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戏曲导演、戏曲戏剧学等专业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学院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保留戏曲“口传心授”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积极引入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构建了“基础教学—专业训练—艺术实践—理论研究”四位一体的培养体系。

师资力量是学院发展的核心支撑,学院汇聚了一大批戏曲艺术家、教育家和理论家,形成了老中青结合、梯队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占比超过60%,其中不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文华奖获得者”等业界顶尖人才,表演系的于魁智、李胜素、张建国等京剧名家,导演系的郭小男、查明哲等戏剧导演,音乐系的张火丁伴奏团队、王彩云等器乐专家,均长期耕耘在教学一线,将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学院还聘请了梅葆玖、尚长荣等老一辈艺术家担任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授课、指导,确保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精髓得以代代相传。

人才培养是中国戏曲学院的核心使命,学院始终坚持“德艺双馨、继往开来”的校训,致力于培养既懂传统又通现代、既会表演又会创作的复合型戏曲人才,建校70余年来,学院培养了数万名毕业生,他们中许多人已成为戏曲界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如京剧表演艺术家史依弘、王珮瑜,昆曲表演艺术家魏海敏、沈昳丽,导演艺术家李六乙,戏曲理论家傅谨等,学院注重实践教学,通过“以演代训”“以赛促学”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大量舞台实践机会,每年,学院都会举办“中国戏曲学院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汇报演出”“校园戏曲节”“毕业季展演”等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演出,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积累了舞台经验,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重大艺术活动,如中国京剧艺术节、上海国际艺术节、世界戏剧院校联盟国际戏剧节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中国戏曲学院民

在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方面,中国戏曲学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了一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优秀剧目,新编京剧《党的女儿》《长征故事》、昆曲《红楼梦》《临川四梦》、话剧《辛弃疾》等,均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些作品既继承了传统戏曲的艺术精髓,又融入了现代表现手法,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在理论研究领域,学院教师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了大量戏曲学术专著和教材,如《中国戏曲史》《戏曲表演学》《京剧音乐概论》等,填补了戏曲理论研究的多项空白,学院主办的《戏曲艺术》杂志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戏曲理论研究的重要平台。

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播使者,中国戏曲学院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学院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艺术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互访、联合创作、学术研讨等活动,与美国纽约大学蒂施艺术学院合作开设“戏曲音乐与表演”暑期课程,与英国皇家戏剧学院联合举办“中英戏剧工作坊”,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开展昆曲联合教学等,学院还定期举办“国际戏曲学术研讨会”“世界戏曲教育联盟大会”,邀请全球戏曲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戏曲教育的发展趋势,通过这些国际交流活动,中国戏曲艺术走向世界,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学院还注重戏曲文化的普及与传承,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戏曲进社区”等活动,通过举办戏曲讲座、开设体验课程、组织小型演出等形式,让更多青少年和普通民众了解戏曲、热爱戏曲,学院的“高参小”项目(高等学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项目),已为北京市多所小学开设戏曲课程,培养了数千名小戏迷,学院还与地方院团合作,开展“戏曲人才定向培养计划”,为基层戏曲院团输送专业人才,助力地方戏曲事业发展。

专业类别 专业名称 特色方向
表演类 戏曲表演(京剧) 文戏(生、旦、净、丑)、武戏基本功、流派传承
戏曲表演(昆曲) 昆曲生、旦、净、丑行当表演,水磨腔、身段训练
戏曲形体教育 戏曲基本功、身段教学法、形体编导
音乐类 音乐表演(京剧器乐) 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打击乐等乐器演奏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戏曲作曲、配器、戏曲音乐理论研究
戏剧影视类 戏剧影视导演 戏曲导演、话剧导演、影视导演
戏曲戏剧学 戏曲史论、戏曲美学、戏曲批评
舞台美术类 戏曲舞台设计 舞台布景、灯光设计、服装设计
戏曲服装与化妆设计 传统戏曲服饰制作、戏曲化妆技法、现代戏曲造型设计
新媒体艺术类 数字媒体艺术 戏曲动画、虚拟现实戏曲、戏曲数字影像
艺术管理类 艺术管理 戏剧制作、演出策划、文化经纪

相关问答FAQs:

中国戏曲学院民

Q1:中国戏曲学院的招生有什么特殊要求?
A:中国戏曲学院的招生既注重文化课成绩,更强调专业能力,报考表演、器乐等实践类专业,需通过专业校考,内容通常包括唱、念、做、打(表演类)或乐器演奏(音乐类),重点考察学生的戏曲天赋、基本功和艺术表现力;报考戏剧影视文学、艺术理论等专业,则需参加省级艺术类统考和学院组织的文艺常识、写作等科目考试,部分专业对考生身体条件有要求(如表演类专业对身高、形象有一定标准),且优先录取有戏曲学习经历或获奖经历的学生,近年来,学院还推行“文化课过线,按专业成绩排名”的录取原则,确保选拔出专业能力突出的戏曲人才。

Q2:中国戏曲学院的毕业生主要去向有哪些?
A:毕业生就业领域广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一是专业戏曲院团,如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昆剧团等,成为演员、演奏员或编导;二是教育机构,包括大中小学戏曲教师、艺术培训学校讲师,或留校任教;三是文化管理单位,如文化和旅游部门、剧院管理中心、非遗保护中心等,从事艺术管理、文化传播工作;四是影视、新媒体行业,参与戏曲题材影视剧拍摄、数字戏曲内容创作;五是自主创业,开设戏曲工作室、文创公司等,推广戏曲文化,据统计,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其中约60%进入专业院团或教育领域,成为戏曲艺术传承的中坚力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