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高原的腹地,山西临县的戏曲歌舞团队如同一颗颗扎根乡土的艺术种子,在吕梁山的沟壑间生长、绽放,它们承载着当地千年民俗记忆,以戏曲为骨、歌舞为魂,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文化纽带,这些团队或源于明清时期的民间班社,或成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整合浪潮,历经时代变迁,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既守护着“活态”的非遗基因,也在创新中探索着当代传承的路径。
临县自古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之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民俗风情孕育了丰富的表演艺术,早在明清时期,当地就有“社火”“赛戏”等民间演艺活动,逢年过节、庙会祭祀时,村民自发组织锣鼓队、秧歌队,以歌舞娱神娱人;清代中后期,道情戏、晋剧、眉户戏等外来剧种与本土艺术融合,逐渐形成具有临县特色的戏曲表演形式,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抢救民间艺术,整合零散的民间艺人,于1956年成立首个专业团队——临县道情剧团,此后又陆续组建临县文工团、临县民间歌舞团等,使原本散落乡野的“草根艺术”走上规范化发展轨道,临县拥有专业戏曲歌舞团队6支,民间业余团队超50支,演职人员达800余人,形成了“专业引领、民间繁荣”的生动格局。
这些团队的艺术特色鲜明,既保留着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又融入了黄土文化的质朴与热烈,以临县道情为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唱腔以“道情调”为主,融合了陕北信天游的悠扬与晋中梆子的激越,乐器以渔鼓、简板、板胡为主,唱词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如《三娘教子》《芦花》等剧目,至今仍广为流传;而临县大秧歌则更具乡土气息,演员身着彩衣,手持扇子、手绢,通过“踢跳”“扭摇”等动作模拟插秧、收割等农事活动,节奏明快,情绪热烈,常与旱船、高跷、舞狮等民间艺术同台演出,构成一幅生动的“黄土风情画”,近年来,团队在传统基础上大胆创新:道情戏中加入交响乐伴奏,秧歌舞融入现代舞元素,创排出反映脱贫攻坚的《枣花湾》、歌颂乡村振兴的《山那边》等现代剧目,既保留了“泥土味”,又增添了“时代感”。
团队构成上,专业团队与民间团队各具特色,专业团队如临县道情剧团,现有演职人员120人,其中国家一级演员3人、二级演员15人,演员梯队以“老带新”模式培养,30岁以下青年演员占比达40%,年均创排新剧目3-5部,演出超200场;民间团队则以乡镇为单位,成员多为农民、退休职工等业余爱好者,他们“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开展“送戏下乡”,每年覆盖全县13个乡镇、200余个行政村,观众超10万人次,团队还注重人才培养,与临县职业中学合作开设“戏曲表演”专业,累计培养学员300余人;邀请省戏剧研究院专家开展培训,每年组织“戏曲进校园”活动,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临县戏曲歌舞团队的社会影响深远,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成为展示临县文化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团队多次参与省级以上赛事展演:2019年,道情戏《劈山救母》获“中国非遗博览会”表演奖;2021年,秧歌舞《黄土情韵》登上央视“新春元宵晚会”;2023年,大型现代戏《吕梁英雄传》选段入选“全国戏曲百戏盛典”,这些荣誉让临县戏曲歌舞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团队积极与文旅产业融合:在碛口古镇、李家山等景区推出“实景戏曲演出”,让游客在游览中体验文化魅力;开发戏曲主题文创产品,如道情脸谱书签、秧歌玩偶等,年销售额超50万元,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临县戏曲歌舞团队基本信息表
| 项目 | 内容 |
|--------------|----------------------------------------------------------------------|
| 核心团队 | 临县道情剧团、临县文工团、临县民间歌舞团等6支专业团队;50余支民间业余团队 |
| 代表性剧种 | 临县道情、晋剧、眉户戏、临县大秧歌 |
| 代表性剧目 | 传统剧目《三娘教子》《芦花》;现代剧目《枣花湾》《山那边》 |
| 荣誉奖项 | 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中国非遗博览会表演奖、央视春晚参演经历 |
| 年度演出场次 | 专业团队年均200场以上,民间团队年均300场以上 |
| 传承举措 | 校企合作培养、非遗进校园、数字化保存、文创开发 |
从田间地头到城市舞台,从古老剧目到现代创排,临县戏曲歌舞团队始终以“源于民间、服务人民”为初心,用艺术讲述黄土高原的故事,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文旅融合的持续推进,这些扎根乡土的艺术团队必将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继续书写属于临县的文化传奇。
FAQs
问题1:临县戏曲歌舞团队如何平衡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解答:团队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在传承上,通过“师带徒”制度、非遗记录工程等方式,完整保留道情唱腔、秧歌动作等传统技艺;在创新上,结合时代主题创排现代剧目,融入音乐、舞美等现代元素,同时与旅游、教育等领域融合,拓展艺术表现形式,道情戏《枣花湾》在保留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加入多媒体舞台背景,生动呈现了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既保留了“老味道”,又让观众感受到“新体验”。
问题2:外地游客如何了解和参与临县戏曲歌舞团队的演出活动?
解答:游客可通过“临县文化和旅游局”官网、微信公众号查询专业团队的演出日程,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戏曲晚会”、八月十五“中秋民俗展演”等节点为集中演出期;民间团队的演出多在乡镇庙会、传统节日举办,可提前咨询当地村委会或景区游客中心,临县职业中学开设的“戏曲体验课”面向游客开放,游客可预约学习秧歌基本动作、道情唱腔,深度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