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星河中,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唱念做打、生旦净丑,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与民族情感,而河南卫视《梨园春》作为一档创办于1994年的戏曲综艺栏目,不仅是中国电视戏曲史上“长寿”的典范,更以“普及戏曲文化、传承民族艺术”为核心理念,通过三十年的深耕细作,让这朵古老的艺术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活力,从最初的“荧屏擂台”到如今的“戏曲文化IP”,《梨园春》以“普”为媒,打破戏曲与大众的壁垒,实现了从“小众欣赏”到“全民参与”的跨越,真正诠释了“梨园春普”——让戏曲走进生活、融入时代、滋养心灵。
节目形式创新:让戏曲“活”在当下
《梨园春》的成功,首先源于其对传统戏曲形式的创造性转化,早期节目以“擂台赛”为核心,通过“选手比拼+名家点评”的模式,为普通戏曲爱好者提供了展示舞台,无论是白发苍苍的退休教师,还是稚气未脱的孩童,都能在擂台上以戏会友,这种“草根竞技”的形式极大激发了大众参与热情,数据显示,仅2000年至2010年间,《梨园春》累计收到观众来信超300万封,报名参赛选手遍布全国各省市,真正实现了“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传播理念。
随着时代发展,《梨园春》不断突破边界:引入“名家名段欣赏”板块,邀请豫剧、京剧、越剧等剧种名家登台,让观众领略流派精髓;推出“戏曲跨界融合”专场,将戏曲与流行音乐、舞蹈、话剧等元素结合,比如豫剧《花木兰》与街舞的碰撞、京剧《贵妃醉酒》与交响乐的融合,让传统艺术以“破圈”姿态触达年轻群体;借助新媒体技术,开设“云上梨园”线上剧场,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让戏曲片段在抖音、B站等平台获得千万级播放量,00后选手演绎豫剧经典”的单条视频点赞量超500万,证明了戏曲在年轻群体中的强大吸引力。
受众拓展:打破年龄与圈层的壁垒
传统戏曲曾面临“老龄化”“小众化”的困境,而《梨园春》通过精准定位受众需求,实现了“老中青幼”全覆盖,针对老年观众,保留经典唱段赏析,邀请老艺术家讲述戏曲背后的故事,满足其情感共鸣;针对中年群体,打造“戏曲主题晚会”,结合家国情怀、时代精神创排新剧目,如《焦裕禄》《红旗渠》等现代戏,引发集体记忆;针对青少年,推出“少儿戏曲擂台赛”“戏曲进校园”活动,通过趣味教学、体验工作坊,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感受戏曲魅力,2022年,《梨园春》联合河南多所中小学开展“戏曲社团扶持计划”,培养戏曲小演员2000余人,覆盖学生超10万人次,让戏曲成为青少年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梨园春》还注重城乡联动,通过“乡村大舞台”栏目组深入基层,在田间地头、社区广场举办演出,让农民观众足不出村就能看到高水平戏曲,在河南周口的一个村落,村民们为观看《梨园春》录制的“乡村专场”,提前两小时搭建露天舞台,数千人自发到场助威,这种“泥土芬芳”的传播场景,正是戏曲扎根生活的生动写照。
文化传承:从舞台到生活的渗透
《梨园春》的“普”,不仅是普及戏曲知识,更是传承戏曲精神与文化内涵,栏目组常年组织“戏曲非遗保护行动”,走访河南梆子、曲剧、越调等地方剧种,抢救性录制老艺术家的经典唱段,累计整理珍贵影像资料超500小时,其中部分濒危剧种的影像被列入国家级非遗档案,栏目开设“戏曲小课堂”板块,用动画、情景剧等形式讲解戏曲的“四功五法”“脸谱寓意”“行当分类”,让观众在轻松氛围中了解“生旦净丑”背后的文化密码。
在人才培养方面,《梨园春》搭建了“金字塔式”传承体系:通过“擂台赛”发现苗子,送入专业戏曲院校深造,再通过“梨园春艺术团”提供实践舞台,最终输送至各大院团,豫剧名家李树建、小香玉等均与《梨园春》有深厚渊源,而青年演员如杨红霞、王惠等,也通过栏目走向全国,这种“挖掘-培养-输送”的模式,为戏曲艺术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社会影响:戏曲文化的当代价值
三十年来,《梨园春》不仅是一档电视栏目,更成为河南的文化名片和中国戏曲推广的标杆,它提升了公众的文化自信:在海外传播中,《梨园春》戏曲专场先后走进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让外国观众通过豫剧、京剧感受中国文化;它促进了文旅融合:依托栏目IP,河南打造了“梨园春戏曲小镇”“戏曲主题旅游线路”,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它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如“戏曲扶贫”项目,通过组织义演、培训戏曲教师,助力贫困地区文化脱贫。
正如《梨园春》的主持人庞晓戈所说:“戏曲不是老古董,而是流动的活水,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它开渠引流,让它流进更多人的心里。”《梨园春》仍在探索戏曲普及的新路径,比如开发戏曲主题游戏、推出“戏曲盲盒”文创产品,让戏曲以更时尚、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融入当代社会。
《梨园春》戏曲普及形式与效果一览表
普及形式 | 典型案例 | 社会效果 |
---|---|---|
擂台赛竞技 | 2023年“全国少儿戏曲擂台赛” | 发现500余名小演员,带动10万家庭关注戏曲 |
跨界融合 | “戏曲+国风”晚会(豫剧《唐宫夜宴》) | 收视率破2,年轻观众占比提升30% |
戏曲进校园 | 郑州大学“戏曲工作坊” | 建立20所戏曲特色校,培养3000名校园爱好者 |
新媒体传播 | 抖音“戏曲挑战赛”话题 | 播放量超5亿,参与用户超100万 |
非遗保护行动 | 录制河南曲剧《陈三两爬堂》老艺术家版本 | 影像资料列入国家级非遗档案 |
相关问答FAQs
Q1:《梨园春》是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关注戏曲的?
A1:《梨园春》主要通过“内容年轻化”和“互动创新”吸引年轻群体:将戏曲与流行元素结合,如用流行音乐旋律改编豫剧唱段、邀请年轻偶像参与戏曲表演,推出“戏曲国风舞”“戏曲变装”等视觉化内容;借助短视频平台发起#戏曲挑战赛#,鼓励用户二次创作,比如用戏曲腔调朗诵古诗、模仿戏曲动作,优秀作品可在《梨园春》节目中展示,栏目还与高校合作举办“戏曲剧本创作大赛”,鼓励大学生用现代视角讲述戏曲故事,让年轻人从“观众”变为“参与者”,从而真正爱上戏曲。
Q2:普通人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参与《梨园春》的戏曲普及活动?
A2:普通人参与《梨园春》戏曲普及活动的途径多样:一是观看节目并互动,可通过“大象新闻”APP参与线上投票、留言点评,或拨打栏目热线推荐身边的戏曲爱好者;二是参与线下活动,如“梨园春开放日”(可参观后台、体验戏曲妆造)、“社区戏曲巡演”(报名成为群众演员);三是学习戏曲知识,栏目官网及微信公众号开设“戏曲微课堂”,免费教授唱腔、身段等基础技巧;四是加入“梨园春戏曲爱好者俱乐部”,与全国戏迷交流心得,参与公益演出,还可通过关注“戏曲进校园”志愿者活动,为青少年提供戏曲教学,成为戏曲文化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