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戏曲振兴工程”号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院于2023年9月启动青春戏曲《青春·传承》创作排演项目,旨在以青年视角诠释传统戏曲魅力,推动戏曲艺术与时代审美融合,现将创作排演情况汇报如下:
创作阶段聚焦“传统为根、青春为魂”理念,选题立足“非遗传承与青年成长”主题,以京剧为艺术基底,融合地方戏曲元素,剧本历经三轮打磨,主线围绕青年学生与老艺人因戏曲结缘,在冲突与和解中完成文化传承的故事,突出“守正创新”核心立意,人物塑造上,老艺人角色融入老生唱腔的苍劲厚重,青年学生则结合小生行当的灵动,通过“师徒对唱”“群体歌舞”等场景展现代际对话,台词设计兼顾古典韵味与现代气息,如将“戏比天大”的行业精神转化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青春独白,增强青年观众共鸣。
排演过程分为筹备、创排、合成三阶段,具体推进情况如下:
阶段 | 时间 | 成果 | |
---|---|---|---|
筹备阶段 | 9-10 | 组建创作团队(编剧2人、导演1人、唱腔设计1人),完成剧本初稿;遴选演员8名,其中专业戏曲演员3名、青年学生5名。 | 剧本通过专家评审,确定“京剧为主、徽剧为辅”的音乐风格,演员完成角色定妆。 |
创排阶段 | 11-2024.2 | 开展唱腔训练(每周4次,累计80课时),重点打磨“二黄导板”“西皮流水”等板式;身段训练融入现代舞元素,设计“水袖变手机”“台步变街舞”等创新动作。 | 完成全剧唱腔录制,创新身段获非遗传承人认可,演员完成片段汇报演出。 |
合成阶段 | 3-5 | 融合灯光、音效、服装(传统戏服改良为轻量化设计),进行3轮联排;邀请老艺术家指导,优化“传承高潮戏”的情感表达。 | 完成整剧合成,舞台呈现实现“传统程式+现代科技”融合,时长控制在90分钟内。 |
排演中遇到的主要挑战包括:传统程式与现代生活场景的适配问题,通过“虚实结合”的舞台设计(如用LED屏呈现校园背景,保留戏曲虚拟性)解决;青年演员对传统唱腔的把握不足,采用“一对一师徒制”教学,由专业演员逐句纠正发音与情感;剧本节奏把控困难,导演采用“减法原则”,删减支线情节,突出核心冲突,使叙事更紧凑。
该剧已完成内部审查,专家评价“立意新颖、表演真挚、舞台富有感染力”,计划于6月首演,后续将开展“戏曲进校园”巡演,并通过线上平台扩大传播,未来将持续打磨细节,力争打造成为兼具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青年戏曲精品。
FAQs
Q1:戏曲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A1:传统是戏曲的“根”,需坚守核心美学(如程式化表演、写意舞台)与文化内核(如忠孝节义的价值导向);创新是戏曲的“魂”,要融入当代审美与时代元素,如用现代音乐配器丰富唱腔、用科技手段增强舞台表现力,但需遵循“移步不换形”原则,避免颠覆性改变,青春·传承》中,水袖功作为传统程式被保留,但通过改变舞动幅度与节奏,适配青年学生的舞台动作,既不失韵味又显活力。
Q2:青年演员排演传统戏曲时,如何快速理解角色精神?
A2: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度解读”结合:一是组织演员学习戏曲历史、行业故事,感受“戏比天大”的职业精神;二是要求演员撰写角色小传,结合自身经历与角色背景建立情感连接;三是采用“口传心授”教学法,由老演员示范唱腔与身段背后的情感逻辑,如老艺人角色念白中的“苍劲感”,需通过气息控制与生活化表达,避免空洞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