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全国戏曲地方演出中心如何能赋能地方戏曲传承与全国传播?

全国戏曲地方演出中心作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政策支持与社会需求的双重推动下,逐渐成为连接戏曲艺术与基层群众的关键纽带,其建设不仅响应了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关于“加强戏曲传承创新”的号召,更通过构建覆盖广泛、特色鲜明的演出网络,让地方戏曲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全国戏曲地方演出中心

从建设背景与意义来看,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地域特色,但长期以来面临“演出难、传承难、观演难”的困境,全国戏曲地方演出中心的设立,正是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为宗旨,通过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打造集演出展示、人才培养、普及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在戏曲资源丰富的中原地区,演出中心通过举办“地方戏曲展演季”,既保留了豫剧、曲剧等传统剧种的精髓,又结合现代审美进行创新改编,让老戏迷找到“乡愁”,新观众感受魅力。

核心功能与服务方面,全国戏曲地方演出中心呈现出多元化、立体化的特征,其主要功能可概括为“演、教、研、传”四大模块:在“演”的层面,常态化组织地方戏曲团体开展惠民演出,年均演出场次超万场,覆盖社区、校园、乡村等场景;在“教”的层面,开设戏曲培训班、大师课,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培养青少年戏曲爱好者;在“研”的层面,建立戏曲数据库,整理地方剧目、唱腔、服饰等资料,为学术研究提供支撑;在“传”的层面,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等数字化手段,扩大戏曲传播半径,具体服务内容与对象如下表所示:

功能模块 服务对象
演出展示 常规演出、名家专场、戏曲节庆 戏曲爱好者、普通观众、游客
人才培养 青少年培训、演员进修、编剧导演研修 戏曲从业者、学生、爱好者
普及教育 戏曲进校园、公益讲座、体验活动 青少年、社区居民、特殊群体
交流合作 跨区域巡演、国际文化交流、剧目共创 地方院团、文化机构、国际组织

在建设现状上,全国已形成以省级演出中心为龙头、市级中心为骨干、县级中心为基础的三级网络,北京长安大戏院作为国家级戏曲演出示范中心,年均演出超500场,汇聚京剧、昆曲、梆子等20余个剧种;上海天蟾逸夫舞台聚焦海派戏曲,通过“天天演”模式让昆曲、越剧走进百姓生活;河南郑州大剧院则依托“中原戏曲大舞台”,推出豫剧现代戏《焦裕禄》等精品力作,累计观众超百万人次,这些演出中心不仅硬件设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更在运营模式上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路径,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全国戏曲地方演出中心

发展中也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基层演出中心存在设施简陋、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传统戏曲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度有待提升;年轻观众群体培养仍需加强,对此,未来发展方向应聚焦三方面:一是加强标准化建设,推动县级演出中心设施升级与人才配备;二是深化内容创新,鼓励创排反映时代精神的新编历史剧、现代戏,同时开发沉浸式戏曲体验项目;三是拥抱数字化,通过VR演出、线上戏曲课堂等形式,打破时空限制,让地方戏曲“飞入寻常百姓家”。

相关问答FAQs: 问:全国戏曲地方演出中心主要服务哪些群体?
答:其服务群体覆盖广泛,包括核心观众(中老年戏迷)、潜在观众(青少年学生)、特殊群体(残障人士、农村居民)及外来游客,针对不同群体,中心提供差异化服务,如对青少年开展戏曲启蒙教育,对农村地区组织“流动舞台车”巡演,对游客推出“戏曲+旅游”特色套餐。

问:地方戏曲演出中心如何吸引年轻观众?
答:主要通过三方面举措:一是创新内容形式,将流行音乐、舞蹈等元素融入传统戏曲,创排青春版剧目;二是拓展传播渠道,在抖音、B站等平台开设戏曲账号,通过短视频、直播吸引年轻关注;三是打造互动体验,开设戏曲妆造体验、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年轻人“零距离”感受戏曲魅力,培养兴趣与认同感。

全国戏曲地方演出中心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