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昆是20世纪上半叶京剧舞台上极具代表性的老生演员,其艺术生涯跨越了清末民初京剧艺术成熟与变革的关键时期,作为富连成科班“连”字辈的重要成员,他深得传统老生表演精髓,同时在唱念做打上形成了兼具宗法与创新的个人风格,其留下的京剧老唱片更是研究早期老生艺术的重要声音史料,对后世京剧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连昆(1902-1947),原名马连魁,北京人,8岁入富连成社习老生,先后师从雷喜福、蔡荣桂、萧长华等名师,科班期间以“文武兼修、戏路宽广”著称,出科后长期搭班演出,与荀慧生、尚小云、程砚秋等名角合作,曾担任“斌庆社”班主,活跃于京津沪等京剧重镇,他的表演宗法谭派(谭鑫培),兼取刘鸿昇的刚健、余叔岩的细腻,嗓音高亢清亮,念白铿锵有力,做派沉稳大气,尤擅长袍带戏、靠把戏及衰派老生戏,代表作包括《捉放曹》《辕门斩子》《四郎探母》《南天门》《盗宗卷》等,在20世纪30年代京剧唱片录制的黄金时期,马连昆应胜利、百代、蓓开等唱片公司之邀,录制了一批经典剧目,这些老唱片不仅保存了他艺术巅峰时期的声腔风貌,也折射出当时京剧舞台的审美取向与表演范式。
现存马连昆的京剧老唱片约十余张,涵盖老生、老旦两个行当,录制时间主要集中在1931年至1937年间,这些唱片以单面录音技术(每面约3-5分钟)为限,选取剧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唱段或念白,既展现了传统京剧“以简驭繁”的叙事智慧,也凸显了演员在有限时长内的艺术表现力,从唱片内容来看,其老生戏可分为三类:一是以唱功为主的“唱功戏”,如《捉放曹》中的“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唱腔运用“西皮慢板”“原板”等板式,通过高低起伏的旋律变化,刻画陈宫在曹操杀吕伯奢后的复杂心理,其“气口”运用尤为精妙,长乐句中的偷气、换气自然流畅,尾音收放自如,既有谭派“脑后音”的苍劲,又融入了刘派“黄钟大吕”的洪亮;二是以做派为主的“做功戏”,如《辕门斩子》中杨延昭的“绑子”唱段,念白“慢板”与“散板”结合,通过语气轻重、节奏缓急展现人物的威严与矛盾,配合身段设计,虽无影像留存,但从唱片中可听出其“做”的层次感;三是文武兼备的“靠把戏”,如《定军山》中的“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唱腔融入武生的刚劲,吐字如金石掷地,展现了其扎实的武生功底,他反串老旦的《孝义节》(王桂英唱段)也别具特色,嗓音虽无女性演员的柔媚,却以“膛音”和“擞音”模拟老旦的苍老感,念白中融入生活化的语气,打破了行当界限,体现了他对角色塑造的全面理解。
这些老唱片的录制背景也颇具时代特色,20世纪30年代,随着留声机技术的普及和唱片市场的繁荣,京剧演员争相录制唱片,既是艺术传播的需要,也是商业竞争的手段,马连昆的唱片多由当时知名琴师操琴,如《捉放曹》由任莘寿操琴,徐兰沅(梅兰芳琴师)参与指导,唱腔设计既尊重传统,又根据唱片时长进行了适当调整,如将原本完整的“行路”唱段浓缩为精华选段,保留了核心唱腔而简化过门,这种“妥协”反而突出了艺术重点,唱片封面的设计也颇具匠心,多采用演员戏装照,搭配剧目名称和主要唱段标题,兼具艺术性与商业性,反映了京剧在大众文化中的流行程度。
从艺术价值来看,马连昆的老唱片是研究“连”字辈演员表演风格的鲜活标本,相较于同时期余叔岩的“文人化”唱腔、马连良的“飘逸化”风格,马连昆的表演更贴近京剧的“民间底色”,唱腔质朴无华却充满张力,念白生活化又不失规范,这种“接地气”的特点使他的唱片在市民阶层中广受欢迎,唱片中他与荀慧生合作《女起解》(苏三唱段,荀慧生饰苏三,马连昆饰崇公道)的对白录音,展现了不同行当演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为研究早期京剧“对儿戏”表演提供了珍贵参考,尽管因录音技术限制,唱片中缺乏完整的舞台调度和身段呈现,但仅从声腔、念白中,仍能感受到马连昆作为“老生全才”的艺术魅力——他既能精准把握人物性格,又能通过程式化表演传递情感,这正是传统京剧“以形写神”美学的生动体现。
在数字化时代,马连昆的老唱片被修复、整理并重新发行,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艺术桥梁,这些跨越近百年的声音,不仅让当代听众得以聆听早期京剧的“原声”,更促使我们思考:在艺术传承中,如何平衡“守正”与“创新”?马连昆的唱片给出了答案——他既坚守谭派、刘派的艺术精髓,又根据自身条件和时代审美进行适度调整,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这种“守正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态度,对当下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仍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关问答FAQs
Q1:马连昆的京剧老唱片现存数量有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些机构?
A1:目前已知马连昆京剧老唱片存世约12张,涵盖胜利、百代、蓓开三家唱片公司的录制版本,共计20余面(单面为一段唱腔或念白),这些唱片主要收藏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专业机构,部分私人藏家也有收藏,近年来,中国唱片总公司等机构已对部分唱片进行数字化修复,并通过《中国京剧老唱片全集》等专辑出版,使公众能够聆听到这些珍贵的声音史料。
Q2:马连昆的老唱片艺术风格与同时期老生演员(如马连良、余叔岩)有何区别?
A2:马连昆的艺术风格与马连良的“飘逸流畅”、余叔岩的“细腻文雅”形成鲜明对比,他的唱腔更强调“朴拙”与“力量”,嗓音高亢而不失醇厚,念白注重“生活化”表达,贴近人物性格而非单纯追求韵律美;表演上“文武兼备”,靠把戏的刚健与衰派戏的苍茫均能驾驭,艺术气质更偏向“民间化”与“世俗化”,相比之下,马连良更注重“书卷气”,余叔岩则强调“文人化”的精致,而马连昆则更贴近京剧作为“大众艺术”的草根特质,这也是他的唱片在早期市民阶层中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