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剧作为中原文化的璀璨明珠,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在漫长的岁月中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尤其在防病疫知识的传播与公共卫生观念的普及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从古代驱邪避瘟的仪式性表演,到近代科学防疫的戏曲化表达,再到当代抗击疫情的文艺创作,豫剧始终以艺术的力量守护着百姓健康,成为连接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的桥梁。
历史长河中的防病疫萌芽:从驱傩到卫生戏
河南地处中原,自古是疫病多发地区,先民在与疾病的抗争中逐渐形成“驱邪避瘟”的信仰,而戏曲作为当时最普及的娱乐形式,自然成为传播这些观念的载体,早在宋代,河南地区的“傩戏”便已融入防疫元素,演员戴面具扮演“方相氏”,通过驱逐“疫鬼”的仪式性表演,寄托民众对健康的期盼,这种以戏剧形式对抗疫病的方式,在明清时期逐渐演变为更具情节的“卫生戏”。
清代中后期,河南民间戏班常在庙会、集市演出《瘟疫记》《驱妖记》等剧目,剧情多围绕“疫鬼作乱—神仙施救—百姓康复”展开,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客观上强调了“隔离病患”“清洁环境”的重要性,瘟疫记》中,通过“村中染病,封村阻疫”“煮沸衣物,杀灭病菌”等情节,潜移默化传递了朴素的防疫观念,此时的豫剧尚未形成严格的声腔体系,但以其通俗易懂的方言、贴近生活的表演,让不识字的百姓也能理解“防病需讲卫生”的道理。
经典剧目中的防疫智慧:艺术化表达健康观念
随着豫剧的成熟与普及,20世纪以来,一批以“防病疫”为主题的经典剧目应运而生,这些剧目将科学防疫知识与戏曲艺术巧妙结合,既保留了豫剧高亢激昂的唱腔、生动鲜活的表演,又成为普及健康知识的重要载体。
表:河南豫剧经典防病疫剧目解析
剧目名称 | 创作年代 | 核心主题 | 经典唱段/情节 | 传播效果 |
---|---|---|---|---|
《花木兰·巡营查哨》 | 1950年代 | 军营防疫与个人卫生 | 花木兰唱“营中勤打扫,病菌无处藏,饭前要洗手,疾病不近身” | 结合传统爱国题材,将防疫融入军营生活 |
《七品芝麻官·防疫记》 | 1970年代 | 官员带头推行公共卫生 | 唐成劝百姓“垃圾不乱倒,污水莫横流,蚊子苍蝇消灭净,瘟疫不来家家宁” | 借诙谐形象传递“政府主导防疫”的理念 |
《回春曲》 | 1990年代 | 中医防疫与科学养生 | 老中医唱“黄芪防固表,金银花清热毒,作息规律心舒畅,邪气不侵体自舒” | 推广中医药在预防中的作用 |
《战“疫”情》 | 2020年 | 新冠疫情中的全民抗疫 | 医护人员唱“白衣执甲逆行去,不破疫情誓不还,全民核酸齐行动,众志成城克时艰” | 现实题材引发强烈共鸣,凝聚抗疫信心 |
以《回春曲》为例,该剧以一位乡村老中医的视角,通过“望闻问切”的诊疗过程,串联起“春捂秋冻”“食疗养生”“环境消毒”等传统防疫智慧,唱段中“勤通风,多晒阳,病菌见了就投降”等词句,用通俗易懂的方言搭配豫剧祥符调的婉转旋律,让健康知识深入人心,而2020年创作的《战“疫”情》,则采用现代戏的形式,通过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普通市民等多角色叙事,展现封控管理、疫苗接种、科学戴口罩等具体防疫措施,其唱段“口罩虽小责任重,守护你我他”在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成为河南抗疫期间的文化符号。
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戏曲中的“防疫共同体”
豫剧防病疫戏曲的价值,远不止于艺术表达,更在于其构建了“防疫共同体”的社会凝聚力,在河南农村,庙会搭台唱戏时,常会插入即兴的“防疫小戏”,演员用方言说唱“今年雨水多,蚊虫多,家家户户点艾草,熏得蚊子无处躲”,这种“接地气”的表演,让防疫知识从庙会戏台走进千家万户。
豫剧中的防疫主题还体现了“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例如在《新编墙头记》中,通过儿子嫌弃病中老父亲的故事,批判“病从口入”的陋习,倡导“分餐制”“公筷使用”,这些情节虽以家庭伦理为切入点,却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民众的卫生习惯,正如河南豫剧名家常香玉所言:“戏是劝人的,演一场好戏,能教化一方百姓。”在疫病防治中,豫剧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个人健康与公共安全紧密相连,培养了民众的集体防疫意识。
现代传承与创新:从戏台到云端的新传播
进入21世纪,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豫剧防病疫戏曲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2022年河南疫情期间,省豫剧院推出“云上豫剧”系列,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防疫快板戏》《洗手歌》等短剧目,演员身着戏服,用豫剧的“垛板”节奏念唱“勤洗手,七步法,内外夹弓大立腕”,单场直播观看量超百万,让传统戏曲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豫剧防病疫题材也在不断创新,现代豫剧《银杏树下》以乡村振兴为背景,讲述村医用现代医学知识结合传统中医药抗击流感的故事,融入“疫苗接种”“健康码”等元素,年轻观众评价“原来豫剧也能讲这么潮的事”,这种“传统内核+现代表达”的创新,不仅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也让防疫知识以更鲜活的方式融入当代生活。
相关问答FAQs
Q1:河南豫剧中的防病疫主题戏曲有哪些艺术特色?
A1:河南豫剧防病疫主题戏曲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方言化表达,采用河南方言演唱,唱词通俗易懂,如“垃圾不乱倒”“勤洗手”等生活化语言,让百姓一听就懂;二是程式化表演与生活化结合,如医生角色借鉴中医“望闻问切”的动作,普通百姓角色融入打扫卫生、熬制汤药等生活细节,既保留戏曲程式,又贴近现实;三是声腔与主题适配,表现抗疫决心时多用豫东调的激昂高亢,如《战“疫”情》中医护人员唱段;普及养生知识时则用祥符调的婉转细腻,如《回春曲》中的老中医唱段,声腔与内容相得益彰,增强艺术感染力。
Q2:普通观众如何参与防病疫豫剧的传承与发展?
A2:普通观众可通过多种方式参与防病疫豫剧的传承与发展:一是观看与传播,关注剧院或民间剧团的线下演出,以及在短视频平台分享经典唱段,扩大传播范围;二是参与创作,在社区文化活动或学校戏曲社团中,结合身边防疫故事创作小剧本,如改编《洗手歌》为校园版,或用豫剧唱段宣传流感预防;三是支持创新,关注现代豫剧中的防疫题材作品,如《银杏树下》等,为年轻创作者提供反馈,推动传统戏曲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播者,通过参与能让豫剧中的防疫智慧持续滋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