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1993年梨园春如何开启戏曲新篇?

1993年,对于中国戏曲界尤其是河南戏曲而言,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河南电视台筹备推出的戏曲栏目《梨园春》尚未正式开播(其前身可追溯至1991年《梨园乐》栏目,1994年《梨园春》正式开播),但围绕戏曲传承与创新的探索已悄然铺开,为后来成为“中国最长寿电视戏曲栏目”埋下了伏笔,彼时的中国戏曲,正处于传统艺术与新兴媒介碰撞的关键期,电视的普及为戏曲提供了新的传播舞台,而河南作为戏曲大省,深厚的豫剧、曲剧、越调等地方戏底蕴,亟需一个能汇聚名角、凝聚观众、激活市场的平台,1993年的戏曲生态,既保留着剧场演出的传统温度,又开始拥抱电视带来的视觉革新,这种张力在《梨园春》的筹备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梨园春1993戏曲

1993年河南戏曲的时代背景与传播困境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娱乐方式日益多元,戏曲的传统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剧场演出逐渐减少,年轻观众群体流失,传统戏曲面临“传承难、传播难、创新难”的三重困境,以河南为例,豫剧作为中原大戏,拥有常香玉、唐喜成、阎立品等一批艺术大师,经典剧目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朝阳沟》等深入人心,但多依赖于地方剧团巡演和广播电台播放,传播半径有限,电视媒体虽已普及,但戏曲节目多以“录像剪辑”或“晚会形式”呈现,缺乏互动性和持续性,难以形成固定观众群体。

电视综艺栏目正迎来发展黄金期,以《正大综艺》《综艺大观》为代表的节目凭借娱乐性和互动性迅速占领屏幕,戏曲工作者意识到,若想吸引年轻观众,必须打破“舞台照搬”的传统思维,借助电视语言重构戏曲的表达方式,1993年,河南电视台文艺部敏锐捕捉到这一需求,开始策划一档以“戏曲为核心、观众为主体、互动为特色”的栏目,这便是《梨园春》的雏形,筹备团队提出“让戏曲活起来、让观众动起来”的理念,试图通过擂台赛、名家点评、观众参与等形式,让古老戏曲在电视屏幕上焕发新生。

1993年《梨园春》的筹备与早期探索

尽管《梨园春》正式开播于1994年,但1993年的筹备工作奠定了其成功的基础,这一年,栏目组的核心团队深入河南各地市调研,走访了河南省豫剧三团、洛阳豫剧院、开封豫剧团等20余家专业院团,与50多位戏曲名家座谈,收集了200余个经典剧目选段,调研发现,基层戏曲爱好者中隐藏着大量“民间高手”,他们或自幼学戏、或师出名门,却缺少展示平台;而普通观众不仅想看“名角”,更想参与其中,感受戏曲的“烟火气”,基于此,栏目组确定了“专业+业余”“观赏+互动”的定位,设计了“擂主争霸”这一核心环节——业余戏曲爱好者可通过报名参赛,争夺“梨园擂主”,胜者有机会与同台专业名家演出。

1993年下半年,栏目组完成了试录工作,首期试录节目在河南电视台800平方米演播厅进行,邀请了豫剧名家小香玉、牛淑贤等担任评委,参赛选手涵盖工人、农民、教师、学生等不同职业,来自周口的农民选手张举以一曲豫剧《朝阳沟》“亲家母你坐下”震撼全场,其质朴的表演和扎实的唱腔赢得了观众和评委的一致好评,这次试录不仅验证了“擂台赛+互动”模式的可行性,更积累了宝贵的电视化经验:如何通过镜头语言展现戏曲的细节(如眼神、身段)、如何设计现场互动环节(如观众投票、观众点戏)、如何平衡专业性与娱乐性,栏目组还创新性地引入“戏歌”形式,将传统戏曲唱腔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结合,试录中播出的戏歌《黄河魂》因其磅礴的气势和朗朗上口的旋律,在试播地区引发热议。

梨园春1993戏曲

1993年河南戏曲的多元实践与《梨园春》的孵化

除了《梨园春》的筹备,1993年河南戏曲界还有多项值得关注的事件,这些实践共同构成了《梨园春》诞生的土壤。

传统戏曲的“剧场复兴”初现端倪,河南省豫剧三团复排的现代戏《焦裕禄》,通过深入基层演出,引发了“戏曲如何反映现实生活”的讨论;洛阳豫剧院推出的“唐派经典专场”,通过集中展示唐喜成创立的“唐派”豫剧艺术,吸引了大量中老年观众,为流派传承积累了资料,戏曲教育受到重视,河南省艺术学校开设了“戏曲电视制作”专业,培养既懂戏曲又懂电视的复合型人才,为《梨园春》这样的栏目输送了新鲜血液。

民间戏曲社团逐渐活跃,在河南农村,许多乡镇自发成立了“农民剧团”,他们利用农闲时间排练传统剧目,不仅在本地演出,还通过录像带在周边地区传播,这些民间剧团成员成为《梨园春》最忠实的潜在观众和参赛选手,1993年,栏目组专门派摄制组赴农村录制民间剧团演出片段,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泥土戏曲”后来成为《梨园春》的特色板块之一,让栏目更具接地气的亲和力。

1993年戏曲探索的历史意义与《梨园春》的启示

回望1993年,虽然《梨园春》尚未与观众正式见面,但筹备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为中国戏曲的现代化传播提供了重要启示。媒介融合是戏曲传承的必由之路:电视作为大众媒介,不仅能扩大戏曲的传播范围,更能通过镜头、音效、舞美等手段丰富戏曲的呈现形式,让“看戏”从剧场延伸到家庭。观众参与是戏曲活力的源泉:“擂台赛”模式打破了“演员演、观众看”的单向传播,让观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增强了戏曲的互动性和代入感。守正创新是戏曲发展的关键:在保留传统戏曲精髓(如唱腔、程式)的同时,通过引入新形式(如戏歌、互动环节)、新主题(如现实题材),吸引年轻观众,让戏曲“老树发新枝”。

梨园春1993戏曲

1993年的筹备工作,为《梨园春》开播后的爆发式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1994年1月1日,《梨园春》正式开播,迅速以“豫味十足、互动性强”的特色风靡中原,成为河南乃至全国观众喜爱的戏曲品牌,而这一切,都始于1993年那场关于“戏曲如何与电视结合”的勇敢探索。

1993年《梨园春》筹备与试录关键事件表

时间 事件 内容/意义
1993年3月 《梨园春》栏目立项 河南电视台文艺部提出“戏曲+互动+电视”栏目构想,明确“振兴河南戏曲”宗旨。
1993年5月 全省戏曲调研 走访20余家院团,收集200余个剧目选段,发现民间戏曲爱好者资源。
1993年8月 核心团队组建 确定制片人、导演、编导等主创人员,邀请豫剧名家担任艺术顾问。
1993年10月 首期试录 小香玉、牛淑贤等担任评委,农民选手张举引发关注,验证“擂台赛”模式可行性。
1993年12月 戏歌《黄河魂》创作试唱 融合豫剧唱腔与流行音乐,成为试录节目亮点,为后续“戏歌板块”积累经验。

相关问答FAQs

Q1:1993年《梨园春》是否已经正式开播?为什么很多资料将其开播年份记为1994年?
A1:1993年《梨园春》尚未正式开播,处于筹备和试录阶段,1994年1月1日,栏目才在河南电视台一套正式开播并固定播出,之所以存在时间差异,是因为1993年是栏目的“孕育期”,完成了从调研、策划到试录的全过程,为开播奠定了基础,而1994年才是“诞生期”,栏目正式与观众见面。

Q2:1993年《梨园春》筹备时提出的“互动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这对后来的戏曲节目产生了哪些影响?
A2:1993年筹备时,“互动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擂台赛”设计,业余选手可报名参赛,由观众投票和评委打分决定胜负,让观众掌握“生杀大权”;二是“观众点戏”环节,通过热线电话、观众来信征集想看的剧目和演员,增强观众的参与感;三是“民间剧团展示”,专门录制农村业余剧团的演出,让普通戏曲爱好者成为屏幕主角,这种互动模式打破了传统戏曲“高高在上”的形象,让戏曲变得“亲民”,后来被《越剧大舞台》《CCTV京剧大赛》等众多戏曲节目借鉴,成为戏曲栏目的“标配”元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