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剧艺术的璀璨星河中,牛得草以其独树一帜的丑角表演,成为了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不仅是豫剧“牛派”艺术的创始人,更以精湛的技艺和对人物深刻的理解,让豫剧丑角从戏曲舞台的“配角”走向了“主角”,用幽默与智慧诠释了“小角色大天地”的艺术真谛。
牛得草1925年出生于河南开封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原名牛俊国,因家境贫寒,11岁便入开封豫剧科班学艺,拜当时著名的豫剧丑角演员李同宾为师,科班生活艰苦,但他天资聪颖又勤奋刻苦,从基本功练起,苦练“矮子步”“褶子功”“扇子功”等丑角必备技艺,1947年,他以“牛得草”为艺名正式登台,“牛得草”一名取自“丑角食草,牛得草则肥,寓意以丑角艺术滋养观众”,也体现了他对丑角艺术的谦逊与热爱,1950年,他加入开封市豫剧团,在这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1956年凭借《七品芝麻官》在河南省首届戏曲会演中斩获一等奖,从此声名鹊起,此后,他调入河南省豫剧三团,参与现代戏创作,同时在传统戏中不断打磨技艺,直至晚年仍致力于豫剧的传承与发展。
《七品芝麻官》是牛得草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也是豫剧史上不朽的经典,他饰演的唐成,是一个仅七品芝麻官的小县令,面对诬陷权臣的淫威,从最初的懦弱退缩到后来的挺身而出,牛得草用“三绝”塑造了这个经典形象:一是“念白绝”,他将河南方言与戏曲韵白结合,唐成那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语气从委屈到坚定,既有小人物的朴实,又有正义凛然的气势,成为妇孺皆知的台词;二是“身段绝”,他巧妙运用丑角的“矮子步”和“跳步”,表现唐成骑驴赶路的颠簸、公堂上的慌乱与抗争,尤其是“跪步”表演,一步一挪间将人物的悲愤与倔强展现得淋漓尽致;三是“性格绝”,他打破了传统丑角“插科打诨”的单一模式,赋予唐成复杂的内心世界——既有对百姓的同情,又有对权贵的蔑视,还有对自身处境的自嘲,让这个角色既有喜剧的张力,又有悲剧的深度,1979年,《七品芝麻官》被搬上银幕,牛得草的表演通过银幕走向全国,甚至在国际舞台上引起轰动,被誉为“中国版的《钦差大臣》”,除《七品芝麻官》外,他在《卷席筒》中饰演的苍娃、《三哭殿》中的程咬金等角色同样深入人心,在《卷席筒》中,他以“贫丑”见长,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和质朴的唱腔,展现了底层小人物的善良与机智,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在《三哭殿》中,他融合“袍带丑”的威严与“官丑”的幽默,将唐朝老臣程咬金的忠直与诙谐刻画得入木三分,成为豫剧老生丑角的典范。
牛得草的表演艺术,核心在于“丑中见美,俗中见雅”,他继承豫剧丑角的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在表演中融入了生活化的观察和个性化的创造,在念白上,他坚持“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无论是河南方言的俚俗趣味,还是韵白的抑扬顿挫,都能根据人物性格和剧情需要灵活运用,让语言成为塑造人物的有力工具,在身段上,他将丑角的“夸张”与“写意”结合,如《七品芝麻官》中“甩袖”“抖髯”等动作,既丑得可爱,又美得有韵,形成了“稳、准、狠、俏”的独特风格,更重要的是,他注重人物的内在真实,每一个角色都不是简单的“丑角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他曾说:“丑角不是‘丑’,而是‘美’的反衬,是用幽默揭示生活的本质,用笑声传递人性的力量。”这种“以丑为美,以笑为桥”的艺术理念,让豫剧丑角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作为豫剧艺术的传承者,牛得草一生培养了众多学生,如金不换、陈琍珉等“牛派”传人,将他的表演技艺和艺术理念薪火相传,他积极参与豫剧的改革创新,在现代戏《朝阳沟》中塑造银环爹等角色,为传统戏曲如何表现现代生活提供了宝贵经验,晚年,他担任河南省豫剧一团艺术指导,致力于青年演员的培养,经常亲自示范、口传心授,为豫剧事业的发展倾尽心力,1990年,他被评选为国家一级演员,当选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其艺术成就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牛派”艺术已成为豫剧丑角的重要流派,牛得草的名字,与《七品芝麻官》的经典形象一起,永远镌刻在中国戏曲的史册上。
年份 | 重要事件 |
---|---|
1925年 | 出生于河南开封,原名牛俊国 |
1936年 | 入开封豫剧科班学艺,拜名丑李同宾为师 |
1947年 | 以“牛得草”为艺名正式登台 |
1956年 | 主演《七品芝麻官》获河南省首届戏曲会演一等奖 |
1979年 | 《七品芝麻官》搬上银幕,全国轰动 |
1985年 | 评为国家一级演员,当选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
1990年 | 任河南省豫剧一团艺术指导,致力于传承 |
2001年 | 在郑州逝世,享年76岁 |
剧目名称 | 饰演角色 | 艺术特色 |
---|---|---|
《七品芝麻官》 | 唐成 | “念白铿锵、身段灵活”,塑造“貌丑心正”的小县官,将丑角诙谐与官员正气结合 |
《卷席筒》 | 苍娃 | 以“贫丑”见长,夸张肢体语言与质朴唱腔展现底层人物善良机敏 |
《三哭殿》 | 程咬金 | 融合“袍带丑”威严与“官丑”幽默,刻画老臣忠直诙谐 |
FAQs
问:牛得草的艺名“牛得草”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答:牛得草的艺名蕴含着他对丑角艺术的深刻理解与谦逊态度,原名牛俊国的他,在科班学艺时,师父李同宾根据他“丑角”行当的特点,建议取一个与“草”相关的艺名,既符合丑角“食草”的特质(丑角在戏曲中常以底层、平民形象出现,与“草”的质朴、接地气相呼应),又寓意“牛得草则肥”——牛吃了草才能长得强壮,如同丑角演员通过不断吸收生活养分、打磨技艺,才能让艺术之树常青,牛得草本人曾说:“丑角就像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给观众的是欢笑和力量。”
问:牛得草的表演和传统豫剧丑角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
答:传统豫剧丑角多以“插科打诨”为主要功能,人物形象相对单一,牛得草的创新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人物塑造立体化,打破丑角“脸谱化”局限,赋予角色复杂内心世界,如唐成既有懦弱又有刚强;二是表演风格融合化,将丑角“夸张”与生角“写实”、旦角“细腻”结合,形成“丑中见美,俗中见雅”的独特风格;三是艺术内涵深化,强调丑角不仅要“乐人”,更要“育人”,通过幽默传递对人性、社会的思考,如《七品芝麻官》中对“为民做主”的呼吁,让丑角艺术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