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河南豫剧涤耻血究竟讲述着怎样的洗刷耻辱故事?

河南豫剧《涤耻血》是豫剧“常派”创始人常香玉先生于1939年创作并主演的经典现代戏,作为抗日战争时期戏曲界“以艺抗敌”的代表性作品,它以鲜明的时代主题、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艺术创新,成为豫剧现代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作,该剧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常香玉先生为唤醒民众抗日救亡意识,带领剧社深入民间,将传统戏曲形式与抗战题材相结合,塑造了一位从普通农村妇女成长为抗日英雄的女性形象,用艺术的力量凝聚起抵御外侮的精神力量。

河南豫剧涤耻血

《涤耻血》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中原大地惨遭日军铁蹄践踏,女主角刘凤英原本是河南农村一位勤劳善良的妇女,与丈夫过着平静的生活,日军的扫荡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她的丈夫惨遭杀害,房屋被烧毁,家园化为废墟,巨大的悲痛让刘凤英从最初的绝望中觉醒,她擦干眼泪,拿起武器,加入了当地抗日自卫军,在战斗中,她不仅手刃杀害丈夫的日军指挥官,更带领乡亲们多次配合正规部队伏击日军,成为远近闻名的“抗日女英雄”,全剧通过刘凤英“家破人亡—奋起反抗—浴血杀敌—洗刷国耻”的命运转变,深刻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剧名“涤耻血”三字,既是个人复仇的写照,更是全体中华儿女洗刷民族耻辱、誓死保卫家国的精神宣言。

在艺术表现上,《涤耻血》突破了传统豫剧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题材局限,开创了豫剧现代戏的先河,常香玉先生在剧中大胆创新,将豫剧“豫东调”的高亢激昂与“豫西调”的深沉悲怆相融合,根据人物情感变化调整唱腔:刘凤英失去亲人时,用低回婉转的“寒腔”诉说悲痛;拿起武器时,以铿锵有力的“快二八板”表达决心;战斗胜利后,则用明快舒展的“慢板”抒发豪情,这种“声随情变、腔由心生”的唱腔设计,让人物情感更具穿透力,表演上,她打破传统戏曲“重唱轻做”的程式,融入京剧的武打身段和话剧的生活化表演,设计出“持刀杀敌”“翻越战壕”等动作,使抗日战斗场面既紧张激烈,又真实可感,语言方面,唱词摒弃了传统戏曲的文雅辞藻,采用通俗易懂的白话,如“国难当头好男儿要挺身而出,女子也该把国仇家恨记心头”,让普通观众一听就懂、一懂共情,极大增强了作品的传播力。

作为抗战时期的“精神武器”,《涤耻血》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巡演时,场场爆满,无数观众受刘凤英事迹感召,当场报名参军,据记载,1941年该剧在洛阳演出时,一位青年看完后高喊“我要像刘凤英一样打鬼子”,直接奔赴前线,新中国成立后,《涤耻血》经过常香玉先生的多次打磨,成为常派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其“以古鉴今、服务现实”的创作理念,对豫剧乃至整个戏曲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证明了传统戏曲不仅能演绎历史故事,更能成为反映时代、鼓舞民众的有力工具,这种艺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精神,至今仍闪耀着光芒。

河南豫剧涤耻血

项目
创作时间 1939年(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作者 常香玉(豫剧“常派”创始人)
剧情主线 农村妇女刘凤英因家人被日军杀害,投身抗日自卫军,最终手刃仇敌,洗刷国耻
主要人物 刘凤英(女主角,抗日女英雄)、日军指挥官(反派)
唱腔特点 融合“豫东调”高亢与“豫西调”深沉,情感层次丰富,唱词通俗易懂
社会影响 鼓舞抗日军民士气,推动民众抗日救亡意识,成为豫剧现代戏早期经典

FAQs

问题1:《涤耻血》剧名中的“涤耻血”具体蕴含怎样的深意?
解答:“涤耻血”三字凝聚了全剧的核心精神。“涤”为洗刷,“耻”指日军侵略带来的国仇家恨,“血”既指同胞牺牲的鲜血,也指复仇的决心与行动,剧名直白而悲壮,既表达了刘凤英个人为家人报仇雪恨的意愿,更象征着全体中华儿女抵御外侮、洗刷民族耻辱的共同心声,在抗战背景下,“涤耻血”成为唤醒民众、凝聚抗战斗志的精神符号,体现了戏曲艺术“以文化人、以戏载道”的社会功能。

问题2:常香玉在创作和表演《涤耻血》时,对传统豫剧艺术做了哪些创新?
解答:常香玉在《涤耻血》中实现了对传统豫剧的多方面创新,题材上突破传统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框架,首次将现代抗日题材引入豫剧,使戏曲贴近时代、反映现实;唱腔上打破单一声局限制,将豫东调的明快激昂与豫西调的深沉悲怆融合,根据人物情感变化调整唱腔,如刘凤英悲愤时用“寒腔”,战斗决心时用“欢腔”,增强了音乐表现力;表演上吸收京剧武打程式,设计翻扑、对打等动作,使战斗场面更具视觉冲击力;语言上采用白话唱词,打破传统戏曲的文雅辞藻,让普通观众能听懂、共情,推动了豫剧的大众化传播。

河南豫剧涤耻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