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演吕赵荣琛

京剧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流派纷呈而各具特色,其中程派以其幽咽婉转、深邃内敛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而赵荣琛作为程派艺术的重要传承者与发扬者,一生致力于程派表演的研习、实践与传播,其艺术成就堪称程派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不仅完美继承了程砚秋先生的艺术精髓,更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经典女性形象,为京剧旦行艺术留下了宝贵财富。

京剧演吕赵荣琛

赵荣琛的艺术生涯始于对京剧的痴迷与执着,1916年,他出生于河北武清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幼受京剧艺术的熏陶,12岁便开始正式学戏,初习老生,后因嗓音条件与艺术感悟力转攻旦角,1934年,他怀着对程派艺术的向往,拜入程砚秋门下,成为程派入室弟子,得到程砚秋的亲授与悉心指导,在师父的严格训练下,赵荣琛深得程派表演真谛,从唱腔的“脑后音”“擞音”运用,到身段的“圆、拧、倾、曲”,再到眼神的“含、敛、聚、放”,无不体现出程派艺术的严谨与深刻,他随师父辗转南北各地演出,在实践中不断打磨技艺,逐渐形成了“以情带戏、戏由心生”的表演理念,为日后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赵荣琛积极参与京剧改革与创新,将程派艺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了《江姐》《墨黛》等新编剧目,同时致力于程派艺术的传承,先后在多所艺术院校任教,培养了张火丁、刘桂娟等一大批优秀程派传人,为程派艺术的延续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赵荣琛的程派艺术以“情”为核心,唱腔与表演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唱腔上,他讲究“以字行腔,腔随情转”,嗓音高亢而不失柔美,音色醇厚如陈年佳酿,尤其擅长运用程派的标志性唱腔技巧——“脑后音”与“擲音”,他的“脑后音”通透而深沉,仿佛声音从脑后穿透而出,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如《荒山泪》中张慧珠的“谯楼上初更鼓声声送听”,唱腔幽咽婉转,将人物的悲苦与绝望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擲音”的运用则如泣如诉,在关键处微微颤抖,既增强了唱腔的感染力,又细腻传达了人物内心的波澜,在表演上,赵荣琛注重内心体验与外在表现的统一,通过眼神、身段、念白的细节刻画,塑造出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他常说:“演戏要演人,演人要演心”,无论是《锁麟囊》中从娇纵到善良的薛湘灵,还是《春闺梦》中被战争摧残的张氏,他都能通过细腻的眼神变化、精准的身段动作,准确把握人物的情感脉络与性格特征,使观众在观戏时仿佛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达到“观戏入情”的艺术效果。

在赵荣琛的艺术生涯中,塑造了一系列经典女性形象,这些角色既有程派传统剧目的经典,也有新编剧目中的创新,传统剧目中,《锁麟囊》的薛湘灵堪称其代表作,他通过“春秋亭避雨”“三让椅”“朱楼寻球”等场次,将薛湘灵从富家千金的骄纵到历经磨难后的成熟善良,通过唱腔的抑扬顿挫与身段的柔韧舒展层层展现,尤其是“怕流水年华春去渺”唱段,唱腔婉转中带着坚韧,将人物对命运的感慨与对生活的感悟表达得恰到好处。《荒山泪》中的张慧珠则展现了赵荣琛对悲剧人物的深刻理解,他通过“夜织”“采药”等场次,用低回哀婉的唱腔与细腻入微的表演,将张慧珠被冤屈逼得家破人亡的痛苦与绝望,刻画得令人潸然泪下,而在新编剧目中,他塑造的《吕雉》一角更是体现了其对历史人物的独特解读,吕后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性政治家,其性格复杂多面,既有贤妻良母的温情,也有铁腕统治的果决,赵荣琛在塑造这一角色时,突破传统旦角的表演模式,将程派的幽咽唱腔与老生的沉稳身段相结合,通过“戚姬之死”“临朝称制”等关键场次,用刚柔并济的唱腔与层次分明的表演,展现了吕后从情感女性到政治家的转变过程,使这一历史人物形象既复杂真实,又具有强烈的艺术张力,成为程派艺术创新的成功范例。

为了更清晰地展现赵荣琛的艺术成就,以下将其代表剧目及角色艺术特色归纳如下:

京剧演吕赵荣琛

剧目名称 主要角色 行当 艺术特色
《锁麟囊》 薛湘灵 程派青衣 唱腔婉转细腻,通过“春秋亭避雨”“三让椅”等场次展现人物从娇纵到善良的转变,身段柔美中见坚韧
《荒山泪》 张慧珠 程派青衣 悲情唱腔深沉哀婉,“夜织”“采药”等场次身段动作突出人物被冤屈的痛苦与绝望,情感表达直击人心
《春闺梦》 张氏 程派青衣 念白与唱腔结合,表现战争给女性带来的创伤,“梦境”与“现实”交织的表演极具感染力
《吕雉》 吕雉 程派青衣 历史人物塑造,融合程派唱腔与老生身段,刚柔并济展现从贤妻到铁腕政治家的性格复杂性
《碧玉簪》 李秀英 程派青衣 温婉端庄的大家闺秀形象,唱腔清亮,“三盖衣”“夜归”等场次身段柔美,细节刻画生动

赵荣琛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舞台表演上,更体现在他对程派艺术的传承与推广上,他深知,艺术的生命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在教学上,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表演经验与艺术理念传授给学生,强调“学戏要先学做人,演戏要先演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悟力与创造力,他的弟子中,不少人都成为程派艺术的佼佼者,继续活跃在京剧舞台上,使程派艺术薪火相传,他还参与录制了大量京剧音像资料,系统梳理了程派表演的技巧与方法,为后人学习与研究程派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这些工作不仅保存了程派艺术的精髓,更让程派艺术走出专业剧场,走进普通观众的生活,扩大了京剧艺术的影响力。

赵荣琛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留下的艺术作品与艺术精神仍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京剧爱好者与从业者,他用毕生精力诠释了程派艺术的深邃与魅力,用“以情带戏”的表演理念赋予了角色鲜活的生命力,用“传承创新”的艺术追求推动了程派艺术的发展,他的艺术生涯,不仅是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更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生动写照。

FAQs

问:赵荣琛的程派艺术与程砚秋先生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答:赵荣琛作为程砚秋的入室弟子,完美继承了程派艺术的精髓,同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程砚秋先生相比,赵荣琛的唱腔在保持程派幽咽婉转的基础上,更注重音色的醇厚与层次感,尤其擅长在低音区运用“脑后音”,使唱腔更具穿透力与情感厚度,在表演上,他更加强调内心体验的细腻性,通过眼神、微表情等细节刻画,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使角色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赵荣琛在新编剧目创作中,更注重历史人物与现代审美的结合,如《吕雉》一角的塑造,既保留了程派艺术的传统韵味,又融入了对历史人物性格的深度挖掘,体现了他在程派艺术传承中的创新精神。

京剧演吕赵荣琛

问:赵荣琛对程派艺术的传承做出了哪些具体贡献?
答:赵荣琛对程派艺术的传承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育人,他先后在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等院校任教,培养了张火丁、刘桂娟等一大批优秀程派传人,为程派艺术的延续奠定了人才基础;二是艺术整理与记录,他参与录制了《锁麟囊》《荒山泪》等程派经典剧目的音像资料,系统梳理了程派表演的技巧与方法,为后人学习与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三是剧目创新,他在保留传统程派剧目的同时,积极创作新编剧目,如《江姐》《墨黛》《吕雉》等,既拓展了程派艺术的题材范围,又让程派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转型探索了路径。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